波音,空客都是造飞机的,可他们却不会造最核心的飞机引擎

1天前 (03-05 11:19)阅读2回复0
wojiukan
wojiukan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184162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368325
  • 回复0
楼主

波音,空客都是造飞机的,可他们却不会造最核心的飞机引擎

空客波音的发动机科学无国界,而C919的发动机能够没国界吗?这么大的中国得有自己的产业链,对外国来说是一群国家,得有一套自有生产链,对本国来说,应该是科学无省界,无囯企,民企界,无私公界。

波音、空客都不会造引擎(发动机),但是这不影响他们世界商业飞机两强的地位。

除了美欧之间的互殴,谁又敢制裁这两家公司呢?

一个公司会被制裁,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这个公司触动了某些国家的利益,从而招致这些特定国家的制裁。

要知道,制裁这个词,本就不是一个处理国际贸易争端或是国际关系的正规、合理做法,制裁本身靠的是强权,比的是拳头,而不是规则

你能想象一个弱小的国家能去制裁美国吗?

波音,空客都是造飞机的,可他们却不会造最核心的飞机引擎

出现贸易纠纷,正确的做法并不是制裁

而如果确实是这个公司存在违反贸易规则甚至违法的事实,损害了用户或者某些市场或国家的利益,这些受损害的个人、国家或国际组织,完全可以依据正当的贸易规则、国际惯例、争端解决机制,通过调解、合法机构的处罚、甚至司法方式解决。

波音,空客都是造飞机的,可他们却不会造最核心的飞机引擎

波音和空客,都造不了引擎,也没必要去造引擎

再来说说波音、空客这两家飞机制造商。当然这两家公司自己都不造飞机引擎(发动机),道理很简单,飞机引擎并不是那么容易造的,是目前全世界汇集最尖端技术的超高难度的产品之一。既然波音、空客不是造飞机引擎的专业公司,而市场上却有成本合理、性能优越的引擎可以买来就用,这何乐不为呢?

波音,空客都是造飞机的,可他们却不会造最核心的飞机引擎

现在的飞机制造行业,供应链分工极其细致。零件几乎都是全球采购,在这一点上波音、空客与中国商飞没什么区别,都是飞机整机制造商。理论上讲,他们完全也可能被制裁,他们的飞机地位和c919没区别。

波音、空客也有部分零部件采购于中国,当然比起来还是中国商飞采购美欧的零部件多得多,特别是飞机引擎等关键零部件。

波音和空客都是谁

波音,即波音公司,是美国制造业的代表性企业,是全球航空、航天业最大的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用、军用飞机制造商之一。实际上,把波音理解为一个军工企业(顺带生产民用产品)应该更准确一些。

波音的产品涵盖飞机、导弹、卫星、火箭,以及先进的信息和通讯系统等。波音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主要服务及服务提供商,波音公司负责运营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当然航天飞机早已退役,国际空间站也快寿终正寝了)。波音公司的客户分布在全球上百个国家,是美国最大的出口商之一。

在波音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一些重大技术的突破,或是重大产品(比如波音客机的重点机型)研发过程中,美国政府是给了很多扶持和补贴的。这样的重大项目,仅靠企业自己负责所有的前期投入,的确压力和风险太大。

空中客车公司(Airbus,又称空客、空中巴士),是欧洲一家飞机制造与研发公司,1970年12月成立于法国。 欧洲宇航防务集团公司(EADS)持有空客公司100%的股份。

而空客的母公司欧洲宇航防务集团,则是欧洲的大型航空航天工业公司,是由法宇航、德国Dornier和DASA、西班牙CASA组成的一个合资企业。看了这个空客公司的治理结构,应该就能明白这家公司的背景和实力了。

和波音很类似,空客公司在研发一些关键机型时,事实上也得到过大量欧盟及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很多补贴和扶持。

波音、空客一直在你死我活的斗争,美欧之间的相互制裁早已是家常便饭

截止目前,在国际商业飞机领域,就只有这两个大玩家,而这两家公司为了市场早就争得你死我活。这些年,美国和欧盟就波音、空客的斗争从未断过,相互之间所谓制裁早已经搞了不知道多少次了,彼此经常向对方以各种理由开出“罚单”。

为了市场,为了呵护各自的关键企业,美欧之间的制裁不稀奇。但是你见过美欧之外的国家制裁过这两个公司吗?可能吗?

美欧互斗,靠的是各自的实力。波音、空客不生产引擎,甚至大部分飞机零部件也都是采购的,但是事实上这么多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商也都在美欧这两个经济体之下。谁也压不倒谁,这才形成了“互殴”的局面。

商业飞机引擎的主要制造商有4家:美国的通用电气航空、英国的罗尔斯·罗伊斯、美国的普惠公司、美国通用电气航空及法国斯奈克玛的合资公司CFM国际(这家就是中国商飞C919的发动机供应商)。

看了这几家公司所属国家,你就明白了高手在哪里。美欧互殴是可以的,但是其它地区或国家有这个实力去制裁波音、空客吗?

最后说一句,尽管前段时间美国所谓要断供C919飞机发动机的说法最终不了了之,但是悬在我们头上的“制裁”这把剑你不知道什么时间会落下。

如果我们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和关键零配件依赖过度,永远也摆脱不了这样的被动。

我们自己的发动机、自己的飞控,以及更多的关键配件,该加油了。

尽管我们不会随便就会拿出制裁武器,但是我们什么时间能有这个实力呢?只有我们有了制裁他们的实力,我们才可以保证自己不被制裁!

以上观点对您有参考价值,请点个赞支持下,谢谢!欢迎留言参与讨论,或关注我了解更多科技资讯。

世界上没有哪一家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所有的部件都是自己生产的,科技其实就是一条产业链,一家公司在强大也不可能做到所有,美国的工业科技企业其实也都是有分工的,美国的航空航天产品并不是一两家的产业,而是数十家企业的产业链,这样更容易产生专业性,更容易在技术上有突破。

世界上两大民用飞机制造商波音和空客,波音属于美国企业,空客是欧洲的客机制造商,从占有的市场份额来说,波音的市场份额要强过空客,这两家虽然是飞机制造公司,但是整个飞机制造产业太大,需要的配套产业多达数千上万种都不止,所以需要大量的相关企业z参与才能完成,这个考验的是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的完整度,并不是单独某个企业能完成的。

波音和空客虽然强大,但是也还没有强大的配套产业都自己做的程度,航空发动机的研发难度丝毫不比研发一架大型飞机简单,研发发动机的各方面难度非常高,一个企业把飞机研发和发动机研发自己同时做,这个难度太大,美国目前拥有两家航空发动机公司,一家是通用公司,一家是普惠公司,波音使用的发动机并不是只有这两家,还有有时会采购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发动机,空客其实也一样。

在这三家发动机公司还延伸出去新的发动机公司,只不过新的三家都是这三家的连带产物,并不算独立的新公司,这三家公司不只是生产民用飞机发动机,还连带研发生产军用方面的发动机,这三家企业的体量丝毫不比波音和空客小,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三家公司存在的时间远超波音和空客,而且积累的技术和各方面已经占满市场。

研发发动机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几十年以上的技术人才的积累,所以并不是说你想研发就研发的,每个企业专注于某个领域,精力集中用在一个地方才能研发出来更好的产品,这些道理美国企业和欧洲企业怎么可能不懂,资本之间其实是有合作关系,相互合作共赢占领市场。

如果说波音自己研发发动机,那就等于跟通用和普惠竞争,夸领域竞争,这样有可能会刺激到这两家公司也垮领域去涉及研发民用飞机,这样对双方其实都没有好处,只能说是相互伤害的结果,术业有专攻,形成互补产业链才是毕好的环境,就像我们国内的军工企业,每个企业负责一项研发,这样形成的是可以专门的去做一件事,成功的几率比较大。

其实现在的这样的大型企业,属于产业链中的每一个重要环节,已经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连,说白了就是双方谁都不能离开谁,但是也不允许对方涉及到自己的业务当中,一家独大掌握所有,世界上不允许这样的企业存在,因为会影响平衡,所以发动机公司和飞机制造商,两者只能合作不允许融合对方的业务。

欧洲最大的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所有的飞机零部件都是来之世界各地的生产厂家,著名的波音客机是个不折不扣的拼装组合体。飞机引擎制作成本和技术含量很高,主要来之德国和美国的产品供应商吧。

他们都可以自己生产发动机,

早期都是自己生产,

后面随着市场的发展与分工的细划,将一些不能么赚钱的部分划了出去,当然也包括市场的监管要求进行的拆分等等,

才形成如今的格局,

制裁与否,不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要看市场、以及讲政治,原则上是没有人愿意与“钱”过意不去的

飞机制造厂有点像手机制造厂,有许多部件是高技术专业部件,飞机厂是无法造出来的,只能从专业工厂采购组装,如发动机,雷达,甚至连轮胎也是买来的,通常飞机厂一般制造机身机翼,油箱起落架,像波音空客这类大厂还能制造操控驾驶导航系统,所以,飞机厂原理上和手机厂差不多,是由许多买来的部件加上自己制造的部件共同组装成成品的。

世界上大飞机的制造工业,是分工合作的。波音、空客都能在美国和英国买到好的发动机,他们不必再自己制造。

中国就不一样,如果美国断供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我们的大飞机制造很被动。

所以我们搞CR929,与俄罗斯合作,除了看中他们做机翼、机身结构的经验之外,最看重的,就是他们能生产适用于这种大飞机的发动机。

世界航空航天业两大巨头“波音”和“空客”。

世界顶级的的航空航天动力(发动机)三大巨头美国“通用”、英国“罗尔斯.罗伊斯”以及美国的“普垃特.普特惠尼”!

这航空发动机三巨头
分别占世界航空发动机市场份额“通用”40%、“罗.罗”22%、“普惠”9%……

那么,飞机✈️发动机是一型飞机的灵魂和核心/心脏,波音和空客为什么不自己设计生产制造配套的发动机、而去购买这几家的发动机?
(美国波音公司)
(欧洲空客公司)

“术业有专攻”、“强强联合”、“国际合作”、“风险共担”在波音和空客的成功商业模式被具体现的淋漓尽致!
(发动机空中试验平台)

波音公司和空客都具备独立设计生产制造发动机的能力,毋庸置疑!

波音公司的发动机分公司今天的“美联航/United”,就是受到反垄断起诉而分离出去的。

“术业有专攻”波音和空客、采取“强强联合”又专心致志干好自己的最拿手的飞机的整体设计模式、有效化解了新型号飞机的研发周期、研发资金投入、以及化解了新型号风险。

同样的通用公司、罗.罗公司、普惠公司去专心致志干好自己的发动机研发(他们只能设计生产发动机,而不参与飞机的整体设计生产制造)、各司其职、又相互依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这也成为“制造业国际化虚拟化制造”成功典范,各自去做自己的拿手菜。

欧洲空客集团其中就包括英国“罗.罗”公司的份额。

美国波音、通用、普惠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他们不怕被关键时刻“卡脖子”
和制裁“断供”吗?

翻开历史看看、美国与英国的合作历史、英国是美国死心塌地的铁哥们。

再看看波音与通用的合作历史、关起门是一家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波音和空客为什么不独自研发飞机发动机?制造飞机发动机需要太多的具体技术、研究和知识,所以与其费大力气研发,不如花钱去买。 下一代飞机的大部分改进都来自新的发动机,为什么空客和波音没有资助研究并开发自己的发动机,以便相互竞争? 这是财务问题还是反竞争问题?

起初,波音的确研发生产了自己的发动机,后来根据当时的反垄断法,它被判定为反竞争。因此,波音公司被拆分成更小的部分,发动机部门成为普惠公司。 航空公司部门,波音航空运输部门,后来成为联合航空公司。波音公司的其余部分也被分成今天的波音和诺斯罗普。 对于波音和空客来说,拥有这些为他们的飞机开发的奇妙新型发动机,然后用在他们的竞争对手的飞机上,肯定是令人不快的。

反过来想,如果一个制造商想出了一个很好的设计,但是不能使用某项技术的发动机,因为这些发动机来自他们的竞争对手,那么这个伟大的设计会失败吗? 如今,不搞发动机原因主要是财务方面的,开发一种“新型”发动机(出于某种原因,一种真正新的非衍生燃气涡轮发动机已经有20多年没有开发了)很容易使开发一种新飞机的成本翻倍。

普惠公司于1925年生产了他们的第一台飞机发动机,并于1929年被波音公司收购,1934年从波音公司分离出来,成为联合飞机公司的一部分。再说研发发动机风险太大了,航空公司喜欢在两种发动机之间选择,想象一下如果波音出售了很多飞机,而不是他们自己的发动机,将是一个非常大的财务风险。 如果波音公司想使用波音737飞机上的A320机翼,但显然不能,因为是空客设计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空客——罗罗/赛峰,波音——普惠/通用的情况将是理想的,因为它允许两个发动机制造商迎合设计的精确规格,而不是为了两个飞机制造商的使用而妥协。

飞机行业是不公平的,到头来,发动机制造商不会下注到一家飞机制造公司,它们有时赢有时输。 波音公司正在变成一家飞机集成商,而不是一家飞机设计师和制造商,这与空客公司并无二致。该行业的趋势是远离主要的原始设备制造商进行专门的、密集的设计工作。那当然意味着空客和波音不会制造像航发这样的独立系统。看看波音787实际上设计和制造了多少波音公司并与他们的老型号进行比较。

令人吃惊的是,波音公司甚至将机翼设计的很大一部分外包给了日本承包商。 如今,空客和波音的角色是:

1.与客户合作设计一架新飞机

2.划分设计和生产工作

3.卖掉飞机

4.把零件组合在一起

5.向客户交付飞机

6.提供售后支持

在某种程度上,你几乎可以说空客和波音正在走服务业的道路。 波音和空客不购买发动机,它们是由航空公司在与机身完全独立的合同中购买的。

0
回帖

波音,空客都是造飞机的,可他们却不会造最核心的飞机引擎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