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能当上皇帝
朱元璋要当上皇帝,总共分三步。
第一步,先要有一个理由,但凡是起义造反,都要有个理由。刘邦以赤帝子之名,说自己上辈子是只折翼的真龙天子。洪秀全说自己是天父,是大家的爸爸。总之,人要想造反,什么样的理由都有,跟我们现在请假找理由一样,为的是名正言顺,让人信服。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的义军,并备受重用,郭子兴也把女儿嫁给他,把他当成依靠。而朱元璋起义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合理,就是夺回汉室江山。
第二步,筹备极其计划阶段。朱元璋是一个有着丰富社会阅历的人,当过和尚要过饭,上火山下过乡,结识了一帮人才当朋友,他们在一起谋划大事,经过周密的分析,他才能形成计划,有条不紊。从25岁投奔郭子兴,到回乡募兵,礼贤下士,让朱元璋积累了壮大的人才队伍。
第三步,那就是打,经过多年征战,朱元璋不断积累人气,得到的认可也越来越多。朱元璋很会做人,也很会做事,会打仗,甚至会写诗,古今聪明人皆是如此吧。最后,获得了成功。
由于朱元璋拥有很多支持者,在民间也备受拥护,所以,他当上了皇帝。而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对百姓也是不错的。
朱元璋从小家境贫寒当上乞丐不足为奇,乞丐当上皇帝很稀奇事。
第一,会交友,交了徐达,刘伯温,常遇春等实力派代表。
第二,跟对队伍,这点很重要,他们的队伍壮大很快。对元朝作战老赢,不想被元朝统治都支持这种队伍。
第三,对元作战,朱元璋立下战功无数。一直升迁从小乞丐当上了三军大元帅。
第四朱元璋开始有野心了,准备推翻元朝以后自己当皇帝。刘伯温看出来了朱元璋心事,你当皇帝以后,有没有政策让老百姓幸福呢!朱元璋给他说他的治国方针和路线。刘伯温一听就说好啊!然后辅佐朱元璋打败了竞争对手南汉王陈永亮。登基当皇帝了。国号:明。年号:洪武。都城为南京。朱元璋当上了皇帝以后,废除多项元朝的歧视汉人的政策。鼓励农民种粮,减免多项税收。朱元璋是个好皇帝。
首先,朱重八先生早年悲惨而又坎坷的人生经历锻造了他果敢刚毅、杀伐决断的性格和处世之道。性格决定命运,朱重八基础打得好,已经跑赢了起跑线。
其次,朱重八很会识人用人,善于结交各路英豪,对于文人士大夫也能做到礼贤下士,并且还能够从谏如流,使整个集团的发展蒸蒸日上。
反观朱元璋同时期的几个主要对手,陈友谅心狠手黑,杀掉老大徐寿辉,鸠占巢穴,搞得集团内部离心离德;张士诚、明玉珍则气量狭小,不思进取,最后一一被朱重八消灭在自己的蜗居里。
最后,朱元璋善于利用民心,在对付蒙元政权的过程中,能屈能伸,在时机成熟以后,挥军北伐,民众纷纷响应,腐败的元政府无力抵挡汹汹民意,天下终于归朱元璋所有。
这确实是一个神奇的故事!如果相信神灵的人,那就可以确认朱元璋是真龙天子。中国的8是发的意思。巧遇8必定发!朱元璋排名第八,取名朱重八,重八就是双8,今后一定发。朱元璋坐上皇帝是1368年,驾崩于1398年,洪武元年是8,洪武末年也是8,真是十分神奇的8!
才能是最大的因素。朱重八从小胆大过人,心智超群。从小在放牛娃里称王,称霸,敢作,敢为,都被放牛娃尊称重八哥。朱重八投奔郭子兴之后,其超群心智,胆量,也充分显现,只要是金子,无论你放在哪里都会发光。攻取南京,巧除郭天叙,打败元朝名将是重八得意之作!占领南京,作为农民出身的放牛娃,并没有花天酒地,淫荡乱来,骄傲自满。这种心态是很多元帅,大将都比不了的。而是广招贤才,重用贤才,商讨如何打败陈渔夫(陈友谅),张盐贩(张士诚)。潘阳湖大战,以弱胜强,陈渔夫耍诡计,朱和尚智高一筹,组成敢死队,三人一组,装满烈性炸药的小船,袭击陈渔夫大船,火烧陈渔夫。最后,陈友谅炸死,朱重八势力大增。对付盐贩子张士诚,朱重八没费吹灰之力,打垮了张士诚,张士诚上吊,绸缎被烧断,摔了下来,被重八擒获,被部下先侮辱了一翻,最后用弓弦被勒死!
事实证明,成功不是靠运气,完全靠能力。朱重八打败元军完全是靠能力,雄才大略!1368年朱元璋当上开国皇帝,年号洪武!
是这样的。接下来就来谈下朱元璋如何一步步成功。
细思中国历史上出身最卑微的正国家级干部,从社会最底层一直冲到帝国金字塔尖。从25岁正式开始参加革命工作,他用了16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场人生逆袭,从卢瑟到帝王,他的一生经历过什么样的关健时刻?
在你的世界中,朱元璋或许是这样
也可能是这样
在网上会见到引用率最高的一句话,《谕中原檄》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但你想过从乞丐到皇帝,短短二十多年,他是怎么一步步完成人生大逆转的吗?
今天就来谈谈朱元璋成为老大的过程,他在此期间担任过什么职位,跟过哪些老大,并打败了哪些老大(成为老大的关键),也就是梳理朱元璋的“任职履历”,。
第一阶段:隶属郭子兴的红巾军
1352年3月,在经历了入职的一系列不愉快后(颜值低与被当做间谍),朱元璋光荣的成为一名红巾军的步兵,其实就是炮灰,待遇就是会有一个红色的衣服,有可能吃饱饭,也有可能需要“外出就食”(抢劫)。经过初期的努力(烧杀抢掠),升了官。朱元璋在自己的回忆中说自己成为一名亲兵,而且郭子兴经常找他谈话,“王常召与论”。事实上是一名牌头——九夫长(班长)。
(滁阳王郭子兴)
在1353年10月,朱元璋回老家招兵七百,升为镇抚(小千户长);如果能招兵七千,估计就直接万户了,这就是乱世的规则,如果能招兵七万,直接就另起炉灶了。
第二年5月底,朱元璋招降三千义兵,立了大功,升任为总管(比万户高一丢丢,可见有2000人就可以当万户),并且攻克滁州及周边几个县,成了有自己家当的一个小土豪,至少不用自己去乞讨吃的了,有的是人给他抢。
第二阶段:隶属龙凤政权
1355年4月:心态不好的郭子兴去世,战斗力生猛的刘福通攻克汴梁。老大死了,兄弟们总得找个归属,总不能说就这么点人就单干吧,很自然的选择了正在崛起的龙凤政权,并从韩林儿那得到了敕书,朱元璋左副元帅,排位第三。虽然后来的士大夫说“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但这句话基本没准确性,因为前面已经受制了三年,后面还在受制。
在1355年6月,朱元璋跟着诸将诸(流寇)渡江攻克采石,设置太平府,并任太平兴国大元帅,职责就是别人出去打仗,留他镇守。
此时“三帅虽共府事,运筹皆自上裁”,委婉的告诉我们,朱元璋虽然掌握实权,但名义上依然是老三。而且吊诡的是,在攻打南京(集庆)的时候郭天叙、张天佑(老大、老二)都战死了。更幸运的是来年三月,朱元璋所部攻克南京,巨大的军功与竞争对手的不存在,使“亳都升上为枢密院同佥(正四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统帅。
到了六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从一品)”,武馆职位变成了文官,而且设立了帐前总制亲兵都指挥使司和参议府两个新机构(注意这是全新的),自然而然强化了自己的领袖地位。此后,朱元璋经略江南,攻克浙东并捉了很多士大夫,战略空间拓展,兵员粮食得到了很大补充,是继攻克集庆后的一个战略意义的胜利。因功(1359年5月)升任江南行省左丞相。
第三阶段:开府建节:事实上独立
同一时期勇猛的刘福通丢失汴梁,退守安丰,三路北伐大军分崩离析,实力大损;朱元璋整合浙东资源后又在来年的龙湾之役大胜。乱世枝强干弱,枝就自然成了干了。军功与威望,两件法宝让朱元璋晋位吴国公,并在来年以谋反名义诛杀邵荣,确立了独一无二的领袖地位。
机会从来只给有准备的人。1363年3月的安丰之役,龙凤政权的主要负责人刘福通战死,名义上的领袖小明王韩林儿被救出并将其安置在滁州,朱元璋自己返回南京。这类似于曹操居邺城皇帝在许昌,高欢屯晋阳皇帝在洛阳,同时晋位中书右丞相,完全控制了内部局面,剩下的就是对外的群雄了。
鄱阳湖战役的胜利整合了荆湖与确立了在全国的霸主地位,在第二年(1364)年,晋封吴王,按照历史先例,称帝只是时间的问题了。在对张士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小明王溺水死亡,没有了法统,朱元璋只能勉为其难改“龙凤”为吴国元年,切断了与龙凤政权的最后一丝联系。成为了独立的君王
(朱元璋经略天下)
回过来看,从列兵到皇帝花了近二十年,履历似于高欢(巡城列兵)又强于高欢(没称帝),没有背景(有背景造反也不会从小兵开始)、没有法统(有法统就不会去亲自砍人)、没有前途(乱世中有几个士兵是有前途的),通过自己一步步的努力,持续不断的胜利,军功达到可以取天下的地步,威望高到可以压服一切不同意见的时候,走上人生巅峰就是自然而然了。所以说,纵然要考虑历史进程,一个人的努力也是很关键的。
干部档案:朱元璋
1352.3-1352.4:步兵
1352.4-1353.10:九丈长
1353.10-1354.5:镇抚
1354.5-1355.4:总管
1355.4-1355.6:红巾军左副都元帅
1355.6-1356.3:太平兴国翼大元帅
1356.3-1356.7:行枢密院同佥
1356.7-1359.5:江南行省平章政事
1359.5-1361.1:江南行省左丞相
1361.1-1364.1: 吴国公
1364.1-1368.1:吴王
1368.1-1398.6:皇帝
参考文献:
《朱元璋任职考》、《纪事录笺证》、《明史》、《明史纪事本末》。
这篇文章我最开始发在历史研习社,那时候网名“津南笑笑扯”,今天拿过来分享一下。
自古英雄不分出身,有志者事竟成!
一个放牛娃没读过多少书的人做皇帝,首先要有宽广的胸怀,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思维,洞察一切细微,能治理江山的帝王一定是平衡文武,善于用人,知人善用的顶级天才,经历过苦难的帝王更会痛恨贪官污史,治理那些不法分子不会心慈手软,至于是不是一个人好皇帝只能由后人评说罢了……!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从乞丐到皇帝,离不开以下几点: 时势、智慧、野心、运气等等。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人,1328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朱元璋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他是全家最小的一个。朱元璋家境贫穷,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小时候便和村里的徐达、汤和等一起为地主家放牛。
当时的中国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的统治之下,是一团糟,动乱不堪,蒙古士兵骄横跋扈,对待汉人不是乱杀就是乱打,元军抢占老百姓的田地,压榨百姓,使得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各种苛捐杂税更是犹如毒蛇猛兽,再加上自然灾害。老百姓没吃的,就吃树皮、草根,甚至吃观音土,官逼民反,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大哥、还有大哥的儿子相继饿死,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悲惨的事了。为了能活着,为了有口饭吃,朱元璋选择去皇觉寺出家当了和尚,免强度日。可是后来连寺庙都出现了饥荒,寺庙得不到施舍,主持于是将庙里的和尚们都打发出去下山化缘。就这样朱元璋又开始了新的流浪生涯,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的同时,却增长了很多见识,磨练了意志。
后来在好友汤和的推荐下,到了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手下当了一名亲兵。由于朱元璋处事冷静,深思熟虑,临危不惊,很有谋略和见解。而且他非常讲义气,有危险的时候总是第一个上。他不贪财,打仗所获的财物都上交郭子兴,有了奖励他都分给众人。这一切让他拥有了很高的威信,也得到了郭子兴的器重,后将养女马秀英许配给了他。朱元璋也进入了智囊圈子,升职也很快,他军纪严明,赏罚有信,同时也在培养自己的势力,威望与日俱增。随着郭子兴等一些义军头领,战死的战死,病死的病死,最后朱元璋顺理成章成了这支义军的首领。
虽然朱元璋没有读书,但他注重学习,在打仗之余让李善长但任他的老师。他尊重人才,聚集了大批文臣和武将,这些人或为朱元璋献计献策,或冲锋陷阵,各尽所能,最后终于打败了对手陈友谅、张士诚,赶走了蒙古人直到称帝。
试想,如果元末的统治不腐败,是个太平盛世。就不会有人造反,朱元璋就没有机会投军,历史上也就没有朱元璋这个人了,因为朱重八不可能改名朱元璋。如果元末是个太平盛世,朱元璋的家人也就不会饿死,朱元璋也就只能跟着家人一起种田地了。但是我相信,凭着朱元璋的聪明能干,带着朱家人发家致富应该不成问题。所以说这就是时势。
说到智慧,朱元璋肯定是聪明的,一个从乞丐做到皇帝的人,没有绝顶的聪明和才智肯定是达不到的。同样是杀死上司,陈友谅采取的方式就是当面直接锤杀天完政权皇帝徐寿辉,这给他带来弑君的罪名,影响是极不好的。朱元璋则是派廖永忠带人去迎接韩林儿坐船到应天,在路上偷偷把船凿破,制造淹死了韩林儿的假象。相比之下朱元璋比陈友谅要高明得多。自投军以后,朱元璋可以说是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
或许朱元璋开始没什么野心,出家当和尚,只是为了能有口吃的,为了能活下去,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着。后来连和尚都做不成了,唯一的出路只能投奔义军。当他一步步做大以后就肯定有当皇帝的野心了,如果他不想当皇帝,那么韩林儿就不会死。
说到运气,朱元璋的运气是相当好的,每到生死关头,总能逢凶化吉,经历那么多战争而始终活着,而他的对手陈友谅则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却中了流矢而死,如果陈友谅不死或许还有翻盘的机会。
所以说,集时势、智慧、野心和运气于一身的朱元璋能当上皇帝。
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开国帝王中,唯刘邦和朱元璋起身布衣,白手起家,称王霸巨业,所以名头甚响。元朝末年,群雄四起,论资历,朱元璋起义并非最早;论实力朱元璋并非最为雄厚。那么最后取江山的为什么会是朱元璋?
【朱元璋】
明初大儒董伦说:“盖因天命所属,时运眷顾也。”这句话纯属扯淡,天命所归那是溜须拍马的话!
当时黄河以南刘福通拥韩林儿为帝,拥有安徽、江苏、河南、山东。徐寿辉称帝于武昌,拥有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张士诚称王于苏州,拥有江苏、浙江等地。明玉珍则杀入四川、云南,。这四支队伍是义军初期的四大金刚,黄河以南元朝势力基本被这四股义军扫净。
刘福通作为红巾军带头大哥,分四路向元朝大举北伐。中路打下了河南全部,北路沿山西一直打到元朝的大都。东路打下了山东。西路一直打到陕西凤翔。本来,按照刘福通的力量,完全有可能彻底推翻元朝。但刘福通的战略出现大的失误,他没有集中兵力猛攻元朝的大都,却是兵分四路,四面出击。结果让元军得以各个击破。
最终形成了后期义军四大势力。一是同属红巾军的武昌陈友谅和金陵朱元璋。还有自立门户的浙江方国珍和江南张士诚。四股势力里面,前期的红巾军刘福通和后期的陈友谅对元军杀伤最大,从头至亡,都没有投降元军的记录。反而其它三路朱元璋、方国珍、张士诚在起义低谷都有被元朝招安的记录。
【张士诚】
这朱元璋命比较好,地处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中间。虽然四面受敌,但是在元朝反攻下,反而是最安全的。且朱元璋第一个接收元朝招安,所以当时是最安全的。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被元朝顶梁柱察罕帖木尔打的快撑不住了,连张士诚、方国珍都接收投降的时候,元朝悍将察罕帖木尔竟然死于宫廷内乱。
这时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精锐老兵已经被打残,损号称几十万,但大多是新兵,战斗力地下。这时养精蓄锐的朱元璋出动了,将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个个击破。统一南方。当时北方元朝主力被刘福通基本扫完了,加上元朝后期没出现能打的大将,元顺帝又爱跑,徐达、常遇春横扫北方,当年察罕帖木尔用十年时间收复的北方中原地区,朱元璋军队仅仅用了八个月就全部占领,天下最终为朱元璋一统。
【陈友谅】
说好听了是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得当,其实是朱元璋得了渔翁得利的结果。个人认为最应该当皇帝的是陈友谅,这是一个真正的铁血汉子,只是被得了天下的朱元璋说的没了样子。一代枭雄陈友谅在《倚天屠龙记》里面竟然沦落成了丐帮九袋长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