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毛泽东诗词,哪一首意境最深
综合考虑,推荐《沁园春·长沙》。
一、青年才俊,王者气象
毛主席创作这首词时,年仅32岁。这个年龄,无论是学识,还是阅历都谈不上成熟。可他刚暂露头角,就已展现出王者气象。
1925年秋,青年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途经长沙逗留期间,故地重游了岳麓山、橘子洲,面对湘江美丽的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毛泽东心潮澎湃,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著名的《沁园春·长沙》(该词最早发表在1957年1月的《诗刊》上;据考证,确切成词时间似在1925年12月份)。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时年,毛泽东32岁。当时全国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
诗境是心境的折射。
青年毛泽东意气风发,豪气干云,“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表现出拯救天下、舍我其谁的王者气象。
二、词韵优美,意境高远
《沁园春·长沙》上阙写景,风景如画;下阙抒情,情致勃发。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展现出一个革命青年胸怀天下的宏伟抱负。其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两句意境十分高旷,仿佛一巨人充塞天地之间,低头沉思,抬首远眺,力挽狂澜,扭转乾坤。
毛主席的诗词,几乎篇篇都是精品。不唯他是伟人,单就文学作品而言,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造诣都很深。当然,有名人加持,使他的作品流传的更广,影响的更深。
最爱毛主席的《沁园春•雪》
毛主席不仅是近代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而且还是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词意境高远、磅礴大气,脍炙人口,为众多诗词爱好者所喜爱。在主席公开发表的诗词作品中,认人记忆深刻,意境深远的当属1945年11月14日,发表于重庆《新民晚报晚刊》的一首《沁园春•雪》。毛主席的作品一经面世,立即引爆了国统区的文人骚客,让大家领略到了主席的文人风采和领袖气概。今天,我们再一次来重温一下这首惊世骇俗之作品。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这首诗词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1936年2月,毛主席率领部队东征时,在清涧县袁家沟创作的。据史料记载,2月5日至20日,毛主席在袁家沟住了15天。期间,下了一场大雪,白雪皑皑,冰封雪盖,一时引发了主席的诗兴。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毛主席以惊人的胆识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应诗人柳亚子的要求,主席抄录了昔日所作的《沁园春•雪》相赠。柳亚子看后大为感动,即兴也和了一首,在征得毛主席同意后,柳亚子将诗词发表了。整个重庆山城为之轰动,据说,当时,蒋介石看了报纸之后,惊得报纸都掉到地上了。蒋介石随即召集了一帮文人撰写诗词,以图压倒毛泽东的这首词,但当时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主席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人物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与广阔雄气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框,表达了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穿越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表达了无产阶级傲世苍穹,要做世界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谢谢邀请。我认为最好的也最能表现出毛主席知识渊博和博大胸怀的作品是《沁园春.雪》,毛主席从北国的风光到秦皇汉武,谈古论今,点评了历代君王的文韬武略和思想格局,以词的形式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和对未来的想往,将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展示了一代伟人的气势与魄力,更把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和创造新世界的精神境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全词大气磅礴,如狂风暴雨般地撼天动地,引人入胜。不愧是毛主席诗词中的大作,让人读后难以忘怀。谢谢!
头条问答原创:
毛泽东诗词中意境最深的,当属其千古名篇《沁园春.雪》。诗词内容如下: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王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骚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写于一九三六年春。当时红军成立的抗日东征部队途中驻扎在陕北的一个小村庄,期间遇到下大雪。
从词面上看,词的上阕是写雪景。毛主席以他独特的语言才华,将雪景写得场面宏大,气象万千,壮丽无比。下阕是抒情。面对宏大而妖娆的雪景,毛主席想到了几千年来,多少豪杰在为它奋斗和献身。并且逐一点评了主要英雄人物的优劣与得失。以“先抑后扬”的写法,将下阕的点评重点留在了最后,就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一名句上。强调几千年历史上所谓的英雄早已消失了,而真正的英雄人物是当今的共产党人、革命红军,以及劳动群众。这是全首诗词的“词(句)眼”,亦即全诗词的思想重心(又叫意境)之处。所以说诗词的意境,实际上就是作者的思想境界。思想家毛主席以短短的三言两语,就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以及个人观感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诗词意境,已经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位诗词名家,并成为毛主席诗词的头牌之作且蜚声中外。
我对古典诗词的最爱是毛主席的诗词。他的诗词,使古今中外的诗词名家都稍逊一筹,无人比肩。
问他的哪一首诗词意境最深,我想,这要分他写作不同的时期、场所和情感的类型。如结合当前国闪外形势看,当属《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这首经典。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这首词,对于鼓舞现在的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增强斗志、不怕鬼神、奋发向上无疑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下面我来结合现实谈谈对这个经典的理解。
先说思想性:在这个小小的地球上,几个苍蝇到处碰壁,做垂死挣扎,“嗡嗡叫”。生怕别人崛起,自己走下坡路,感到恐惧和悲凉,发出凄厉和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蚂蚁非常狂妄,趾高气扬,叫嚣要“优先”照顾自己,要全世界都顺着他的指挥棒转动。但蚍蜉想撼动中国这个大树又何等可笑,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它们种种恶行而倒退。这些害人虫走向衰亡是必然规律,正像西风落叶一样,一个更强大的中国必然会站在世界的面前。我们要敢于斗争,敢于“飞鸣镝”,予以沉痛反击。
下阕与上阕进行呼应,“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多么激昂,多么鼓舞人心。我们要实现强国梦,必须“只争朝夕”,不能再迁就、妥协,畏缩不前,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急”,现在的帝国主义虽然仍沆瀣一气,但各自心怀鬼胎,中国人民和爱好和平国家的人民“要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决心和意志坚如磐石。中国必胜,是大势所趋。
在文学方面,独领风骚,这首词的修辞非常生动。一是比喻的应用恰如其分。对“苍蝇”等多种害人虫和它们撼树的行径,刻画的十分贴切形象。用“云水怒”、“风雷激”写人民反对霸权的斗争势不可档,又无比生动。二是对典故的引用挥洒自如。“蚂蚁缘槐,南柯一梦”的故事,“蚍蜉撼树,不自量力”的典故,“西风落叶,大势所趋”的古典诗词运用,非常出色独到。
毛主席的诗词,许多年轻人都不熟悉了。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大家了解中国波澜壮阔的近代革命历史,提高思想和文学修养水平,一定是大有脾益的。我这样的观点,不知你是否同意呢?
你认为毛泽东诗词,哪一首意境最深?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冊中,是无一论比,手屈一指的独一无二。就个人领悟,唐宋元明清的,诸诗仙诗圣们,也逊主席诗词三分。
对于毛泽东诗词,我曾有过数十上百遍精读,每每都是激动昂扬向上,受益非浅。
在毛泽东全诗词长篇中,让我铬刻不忘的就是,毛主席一九三六年二月七日,所写巨作《沁园春,雪》。就个人的喜好和认知,此篇是意境最最深远,留芳万世的千古绝唱。
<一>,重温伟人词篇,心情依旧激奋昂扬。
由于铭刻在心,无论何时何地我都能熟练的一气背诵。此刻,不免和众读者再次重读。以无限的尊崇和敬意,再次聆听伟人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声音。
沁园春
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七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弛蜡象,(原注)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釆;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当又一次倾心聆听到,伟人毛主席的声音,心情依然激越飞扬。一股股怀念领袖之情,顿时升起。“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毛主席啊,你是全国人民心中的红太阳,你是人民的大救星。在中国人民心中,你是万岁,万岁,万万岁!
<二>,对伟人奋笔书写该词的背景回望。
毛主席书写这首诗词的历史背景也是令人难忘的。
一九三六年二月五日,毛主席亲率红军抗日先锋队到达邻黄河仅二十余里的清涧县袁家沟,准备东渡黄河出兵山西。抗击日本侵略军。
二月七日,下了一天的鹅毛大雪,仍肆无忌惮地飘飘扬扬,漫天飞舞。
毛主席出生于湖南,素来对雪情有独钟。现目及辽阔雄浑的,北国满目无际,银白世界的雪景。纵目黄河上下,放眼长城內外,冰封雪盖,心情十分振奋,诗兴大发如潮起伏。当晚,在一盏如豆的灯下,伏案奋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巨篇诗词《沁园春.雪》。
<三>,对伟人巨篇《沁园春,雪》的浅薄领悟。
词的上阕,毛主席以写景开始,起笔就以大气磅礴的伟人之怀,以背负青天朝下看的高瞻远𥌓,审美天空和大地。纵览北国河山,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彰显了伟人极其丰厚的历史意蕴。又以“莽莽”,“滔滔”,之词渲染气势。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不仅生机勃发,又气雄力足。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劳苦大众,大无畏的抗争精神。
"欲与天公试比高"。伟人又妙笔用二字,一“舞”,一“弛”,似乎在向世人宣誓,我们必须一定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接下来诗人又搁笔雪天雪景。用"须晴日",用“红装素裹”设喻。写北国晴天的雪景,哄托出北国风光的“分外妖娆”!
词的下阕以论史为线,评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既认可他们是为如此多娇江山,"竞折腰"的英雄,又正确评价了他们历史的局限。“略输文釆”,“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
不可否认,历史已载入史册。他们都是生活在那个历史时代的伟人,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过一定贡献的历史人物。
最让人鼓舞激奋的是全词结尾的三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三句,是全诗词的经典。也是诗人深藏在心,最终要向世人表达的非说不可的话。更是这首词的主题词。
在历数和评说历史英雄人物中,诗人以百倍自信豪迈的伟人之魄,指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强调在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数千年文明历史中,要数真正的英雄人物,当数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革命队伍和劳苦大众。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因为,共产党是人类历史上的,新生事物,他的宗旨是为人民谋幸福,只有他们才是历史主人,风流人物只在当代。
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之所以让我铭刻在心,并认为最最具有深远意境的巨作千古绝唱。就是因为这首词,无论是从政治角度,文学内涵视角看,它的美学成就,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气势磅礴,景象万千。睥睨六合,纵横八方,情与景,诗与论融合至高,让崇高的现实主义与崇尚的浪漫主义得到了最最完美的结合和统一,被世人誉为巨作和千古绝唱,是名符其实的。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挂其间
《十六字令》是只有16个字的小令,每一首各有独特的意境,合起来又构成一幅完整的雄伟的画面。
第一首,写山之高,写山的突兀。
纵马登山,马未停蹄,人未下鞍一气上到山顶,回头一望,哎呀,危乎高哉!
第一句,是一字句,只用一个"山"字,提起下文,极有精神。"快马"句,看似寻常,
却耐人回味。攀登崇山峻岭,照理说只宜按辔徐行,现在却反而快马加鞭,便写出豪情胜概,与众不同。"未下鞍"的"未"字,更用得极妙。所以说妙,下了鞍再"回首"望,便意味索然了。正是"未"及"下鞍"就已为祖国的奇丽的山景所吸引,然后才显出下文的"惊"字极有神理。这是一:一阵奔驰之后,勒马回望,已到群峰最高处,据鞍顾盼,有踌躇满志之乐,也从"未下鞍"三字隐隐逗出。这是二:民谣:"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而今竟"未下鞍",可见也未低头。革命的英雄气概,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都跃然纸上。这是三。"惊回首"二句,应作一气读。"惊"是吃惊,又是惊喜。为什么吃惊呢?为什么惊喜呢?"离天三尺三",提出了解答。纵马登山时,一意向前,倒未觉察究竟跑了多少路、到达了什么样的高度,等到猛然回首一看,原来离地平面已经如此之远,离天已经如此之近。只一句便把山的巍峨,人的豪迈,马的骏利,同时烘托出来,这是何等笔墨!
第二首,写山之大,写山的峥嵘。
首句仍用一个"山"字提起,然后写层峦叠嶂,一连绵起伏,千山万壑,争趋竞走。我们可以设想,这些也正是勒马山头时所见。这一首里,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倒海翻江的巨澜,一个是酣战中急骤奔腾的万马。"翻江倒海"、"万马奔腾",是习用语,也常见于文学作品中,但把它们同山联系起来,却不多见。"倒"字、"翻"字、"卷"字以及",奔腾急"、"战犹酣"等词语,酣畅淋漓地写出山的动态,既雄放,又生动,古今山水名家,不管怎样讲气韵,讲笔势,这幅画是难于画出的,山,本来是静的:可是,经过毛泽东这样一写,就把它写寄活了。不但写出了山的神态,而且也写出了山的性格。比喻,决不只是修辞用字的问题,它是想象和联想的一种表现形式。诗人在事物与事物间翱翔着想象的翅膀,搭架起联想的桥索,从纷乱中找到规律,从分散中找到关联,把纷乱和分散的事物集中起来,组织起来,使真理现形,赋给思想以生命,活的形象便由此诞生,它饱含着智慧,渗透着激情。所以,我们决不可以把毛泽东此词所用的两个比喻等闲视之。毛泽东在这里写的是山,反映的是人,是红军战士包括诗人自己的雄浑博大的气势、汹涌澎湃的心潮。这自然是辛词韩诗以及一切古典诗词中所万万找不到的。诚然,诗品出于人品,同类题材,近似手法,毛泽东此词,则完全是新的创造,真可谓独步千古了。
第三首,写山之坚、写山的峻峭。
首句,再以一个"山"字提起,还是写眼前所见之山,又与第二首不同:前者是群山,此则为独峰。也许是不相连属的万峰,即是由独峰合成的万峰,着眼点仍在独峰。还是用比喻,把山峰比成刀剑,它矗立于宇宙,
逼指青天。剌破了青天,又支撑住青天。"剌破"句,只7个字,却有几层意思:山势高耸,上入云霄,这是一:高耸的山峰,势如刀剑,这是二:剑峰锋利,刺破青天,这是三:青天剌破了,锋刃无损,这是四。这么多的意思,只用7个字就惟妙惟肖地表达了出来,这是何等手腕,这是何等笔力!但还远远不止于此。因为这些仅是从表面来读,一读就跃然在目:如果加以品味,加以涵泳,神驰于诗句所独辟的境界之中,那就会发现更多的含义,引起更深的感受。当然,必须同下句连接起来,统一起来,才能形成一个更完整的形象。"天欲"二句,是说青天被刺破,简直要"堕"下来了。然而,不怕!不要紧!有高高的山峰能够把它支撑往。这剑峰不但锋刃无损,而且上擎崩天。这意思就又进了一层,由此可见,这高大的剑峰,是多么锐不可当,又是多么坚挻有力啊!关于"天柱"的想象,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中就出现了,可是那只是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的虚妄反映:后世也有"一柱擎天"的说法,仅仅是所谓大脚色或什么主要人物的比喻或代语罢了。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所塑造的形象,比起古代神话中的"天柱",无疑更富有现实的意义:比起后世作为一般成语中的"一柱擎天"显然更具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来写山,实在是前无古人的。这种坚挺峻峭的山的形象,乃是身兼革命统帅的伟大诗人面对云贵高原的山峰所达到的艺术掌握。它不只把握住山的外形,而且突入到山的本质:它是渗透着革命激情、结合着生活径验、依照着审美理想,对作为客观事物的山峰所形成的形象认识,这认识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吗?
这三首,形式上虽然分开,联系却非常紧密,可以设想为一个整体。三首都写山,但第一首是叙事,是总起:二、三两首是描写,是分承。第一首的"惊回首"三字是三首词的关健。"离天三尺三"和下面两首所写的景象,都是"回首"后所见,"惊"字也直贯到底。山势如巨澜丶如奔马,山峰如刀剑、剌天欲堕,这些景象都是可惊的。诗人在一览之下,就把山的这些特征捕捉住,并把它们鲜明地描绘了出来,这种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表现力也同样是可惊的。
I
我认为毛泽东《七律·答友人》意境最深。
这首诗词原句如下: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这首诗词白话文释义如下:
九嶷山上空,白云飘飞,十分壮观,莫不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娥皇与女英,乘着微风,翩翩飞身下到翠微青山。传说中,九嶷山上有娥皇峰与女英峰。
斑竹上斑痕清晰可见,莫不是留下了她们的眼泪。那一片片红霞,格外壮美,原来是天风织成的绚丽衣衫。
广阔的洞庭湖,波涛汹涌,浩浩荡荡,卷起雪天一样的白色浪花。橘子洲一长岛上歌声不断,十分动听,可以称得上是,感天动地。
我将为此,而梦回大地,梦见祖国辽阔的河山,梦见芙蓉盛开的家乡,梦见清晨太阳的光辉。
这首诗词意境分折:
一是何为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是意境以意象为基础。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这首诗的意象:九嶷山、白云、帝子、翠微、斑竹、红霞、洞庭、波涌,等等,都是意象。
三是意象组合构成诗的意境。意象组合,创造出“意与境谐”诗的艺术境界。例如,“”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斑竹与泪水组合,红霞与百重衣组合,就构成了诗的意境。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我认为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意境很高。
卜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词的上半阕刻画了寒梅努放的形象,托意高远,寓意深刻。通过写梅花的傲寒挺立,斗雪盛开,象征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是不怕严寒的,坚冰不能损其肌肤,风雪无法掩其俊俏。
词的下半阕进一步赞美梅花,写出了梅花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和谦逊自处的崇高精神境界。“待到山花灿漫时,她在丛中笑。”梅花开的那样美好,但是她只是万花丛中的一员,并不为了独占春光,而是要把春天即将到来的喜讯报告给大家,这是多么美好、崇高的形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