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是中国第一烈女,她是怎样被叛徒出买
其一是安庆起义失败殃及大通学堂。绍兴大通学堂系徐锡麟等所创办,这在当时社会上包括官府都知道,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后,势必殃及绍兴大通学堂,并牵涉到主持大通学堂的秋瑾。
其二是金华武义泄密。清政府破获金华武义革命党人后,其案又牵涉到了绍兴的大通学堂。
其三是绍兴绅士胡道南的告密。2008年7月11日,齐齐哈尔龙沙区的网站上发表了《百年之后读秋瑾》的纪念文章,其中写道:“……贵福在杀秋瑾前一天给巡抚的电文中说,是胡道南告诉他:秋瑾要和竺绍康等人密谋起事,竺是平阳党首领,有党羽上万人。这就让胡道南的告密身份被确认下来了。当年秋瑾和胡道南都在日本留学,因为谈革命和男女平等等问题,两人意见不同,率直无忌的秋瑾当面骂胡是‘死人’”。
其实秋瑾劫难尽管有上述三方面原因,但直至秋瑾被极刑,清政府还是没有掌握秋瑾是革命党的直接证据。由于清政府害怕革命党人,在浙江巡抚张曾扬、绍兴知府贵福的相互作用下,仅三天时间,就将秋瑾杀害。以致舆论四起。
绍兴知府贵福在舆论压力下,也深以没有确凿证据为忧。因对被捕的六名大通学堂学生及教员严刑逼供,"跪火练、火砖,惨状不忍睹",企图从他们口中得到秋瑾“通匪”的证据,但终无所得。《时报》也认为是浙江官场授意模仿秋瑾笔迹伪造的。
综上所述,秋瑾劫难既有“三方面”的综合因素,也有清政府各级官吏害怕革命党,为了确保自已乌沙帽,宁可错杀也在所不惜的这种心理状况下造成的。
综合有如下几个原因:
其一是安庆起义失败殃及大通学堂。绍兴大通学堂系徐锡麟等所创办,这在当时社会上包括官府都知道,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后,势必殃及绍兴大通学堂,并牵涉到主持大通学堂的秋瑾。
其二是金华武义泄密。秋瑾的弟弟秋宗章在《大通学堂党案》中写道(族魂网发表):“五月二十九日,浙抚张曾扬致绍兴府知府贵福电云:据金华嵩电:‘武义获匪聂李唐等供出党羽赵洪富’,又前准南洋大臣电:‘查拿匪党许道亨即振鹏’。足下办理此案务当慎重。(按:洪富,字卓斋,缙云人,竺绍康之妻弟,任大通学堂会计。振鹏,字云祥,别号道亨,嵊县西乡人)”。因此,清政府破获金华武义革命党人后,其案又牵涉到了绍兴的大通学堂。
其三是绍兴绅士胡道南的告密。2008年7月11日,齐齐哈尔龙沙区的网站上发表了《百年之后读秋瑾》的纪念文章,其中写道:“……贵福在杀秋瑾前一天给巡抚的电文中说,是胡道南告诉他:秋瑾要和竺绍康等人密谋起事,竺是平阳党首领,有党羽上万人。这就让胡道南的告密身份被确认下来了。当年秋瑾和胡道南都在日本留学,因为谈革命和男女平等等问题,两人意见不同,率直无忌的秋瑾当面骂胡是‘死人’”。
如今网上还流传“徐锡麟二弟徐伟供词中牵连到秋瑾”的言论,而且越传越多,越传越真,实际上这是误传,所有的正史上根本没有这种说法。当时徐伟在供词时相当机智,一直与敌人周旋,始终没透露革命党的实质性内容,也没有暴露自已光复会成员的身份。具体可参阅《绍兴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徐锡麟史料(徐伟供词、讯徐伟之形情)》。
其实秋瑾劫难尽管有上述三方面原因,但直至秋瑾被极刑,清政府还是没有掌握秋瑾是革命党的直接证据。由于清政府害怕革命党人,在浙江巡抚张曾扬、绍兴知府贵福的相互作用下,仅三天时间,就将秋瑾杀害。以致舆论四起,普遍称之为“秋案冤狱”。如《述浙省官吏之罪状》有:妄杀秋女士,无口供、无见证、无实据。《浙江之危机》有:杀学生,杀女士,无口供,无确证,仅谓"有通匪笔据"、"有绍绅告密"。《神州女报•秋瑾有死法乎》有:浙吏之罪秋瑾也,实为不轨、为叛逆。试问其所谓口供者何若?所谓证据者何若?则不过一自卫之手枪也,一抒写情性之文字也。《驳浙抚和绍兴知府致电军机处电文》有:绍府蒙上,浙抚欺君,秋瑾无供无证,处以极刑,无法可据。彼所根据者,是彼心腹中野蛮之法律。
绍兴知府贵福在舆论压力下,也深以没有确凿证据为忧。因对被捕的六名大通学堂学生及教员严刑逼供,"跪火练、火砖,惨状不忍睹",企图从他们口中得到秋瑾“通匪”的证据,但终无所得。浙江巡抚张曾扬很头痛,最后在近一个月后的8月13日,在上海《申报》公布一份口供。但当时《申报》有个“编者按”,公开对这个“供词”的真实性表示怀疑。《时报》也认为是浙江官场授意模仿秋瑾笔迹伪造的。
综上所述,秋瑾劫难既有“三方面”的综合因素,也有清政府各级官吏害怕革命党,为了确保自已乌沙帽,宁可错杀也在所不惜的这种心理状况下造成的。
大家好,我是头条号的作者史遇春,关于这个问题,我来说一下,仅作参考而已:
说秋瑾是烈士,大约比较准确;说她是烈女,她可能会从坟立跳出来抗议吧。
烈女,虽然也曾有过“刚正有节操的女子”的意义。
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词义的缩小,烈女一般就成了“拼死保全贞节的女子“的意涵。当烈女的意涵限缩如此时,再用这一词汇来定义这位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恰卜恰当呢?
所以,提问时,措词要严谨。
秋瑾(1875~1907年),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璇卿,号旦吾,东渡后改名瑾,字竞雄,自号“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 ,祖籍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 ,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创刊, 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秋瑾为该报写了《发刊词》,号召女界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后来,她便以此为阵地,撰文提倡女权,宣传革命。
因母丧,秋瑾回到绍兴,又先后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此时,大通学堂无人负责。秋瑾应邀,以董事名义主持校务。她遂以学堂为据点,继续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自己则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她还秘密编制了光复军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响应,诱清军离杭州出攻,然后由绍兴渡江袭击杭州,如不克,则回绍兴,再经金华、处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锡麟呼应。
原定1907年7月6日起义,后改为19日。
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
徐锡麟举事失败,7月7日,清政府从武义得悉大通学堂有革命党人。
同一天,绍兴绅士胡道南向绍兴知府贵福告密,说是大通学堂秋瑾、王金发等人在农历六月初十起事。当晚,贵福速赴杭州向浙江巡抚张曾敭禀报。张曾敭要求贵福立即对大通学堂采取措施。后因绍兴县令李钟岳对秋瑾有好感而故意拖延。
7月10日,秋瑾已知徐锡麟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
到了7月11日,张曾敭从杭州发兵围剿大通学堂。
7月12日,徐仲荪(即徐伟,徐锡麟之弟)在江西九江码头被清政府逮捕。入狱后,徐仲荪惨遭酷刑。虽然,徐仲荪知道众多革命党人的情况,但在审讯中,却始终未暴露自已革命者的身份。为了确保革命党人有时间撤离,他尽力拖延时间与清吏周旋(根据绍兴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徐锡麟史料》徐伟供词、次日讯徐伟之情形)。
7月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
秋瑾遇害之后,徐仲荪又以滞后信息作敷衍(根据《徐锡麟枪杀恩抚全案》)。
徐仲荪的斗争策略使清政府没有因其供词而抓到任何革命党人,无奈之下,判他10年监禁。
辛亥革命胜利后,徐仲荪得以出狱。
社会对徐仲荪的斗争表现给予认可,并赢得社会尊重。
孙中山到绍兴时,肯定了“徐家”的功绩。
这是我的头条号网址: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