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评价张巡
我的总结:张巡属于典型的英雄级人物。
张巡的出身应该是个“富二代”,但他青少年时有追求,有理想,且为此好好学习,为人有原则。有理由相信他在年轻时是积累了很多技能,因为打仗是靠的不仅仅是运气。所以,他是个很努力的富二代。
在关键时刻,他能挑大梁。从这点上讲,他的价值观念很坚定,品格高大。
剩下的就是能力了:1,首先,他应该是明确知道睢阳在整个大唐的战略位置的重要程度,所以才死守;2,起兵是只有千人,前前后后转战三城,成功牵制敌军近两年。未经训练有这样的军事指挥能力,不是天才是什么。(虽然最后张巡殉国、睢阳失守,但也仅仅是十天之后就被收复)
睢阳之战,张巡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之下,面临强敌,临敌应变,屡屡制胜。从757年1月开始,到757年10月陷落,张巡用不足万人守军,在睢阳苦守了十个月,有力地牵制了燕军;若算上在雍丘之战、宁陵之战,则共与燕军共对抗了二十一个月。史书载,共经历大小四百多战,斩叛将三百余人,累计歼敌人十余万。由于张巡的坚守,阻挡了燕军南下,使得富庶的江淮地区得以保全,保住唐朝的税赋重镇;此外牵制了大量叛军,又为唐军组织战略反攻赢得了宝贵时间。当时的翰林学士李翰等人认为:巡蔽遮江淮,沮敌势,天下不亡,其功也。
他的功劳就是概括的那句话,守一城而捍天下。此后大唐摇摇晃晃达百余年,北方一直在打仗,哪来的钱,都来自南方的税赋没断了,从这方面上来说,张巡当时阻止叛军南进,是挽救了大唐一百年呐。
至于睢阳杀妾食人事件,我没有身临其境,真不好说什么。
真够励志。
韩愈还写了一篇《张中丞转后续》来反驳那些对张巡讲坏话的人
张巡,唐朝“安史之乱”时力抗叛军,坚守不屈的护国名臣。他在睢阳的坚守,也使得安史叛军难以攻入丰饶富裕、维系唐朝中枢财赋的江淮地区,为这场平叛战事的最终胜利,立下殊功。
张巡本是一个文官,科考中高中第三名探花郎,也曾于曲江宴上和一众同年进士,观赏天光水色,品尝御酒佳酿,作诗赏文不亦快哉。在国难临头之际,他从战争中学会打仗,竟能临敌应变,奇计无穷,将自己的军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张巡为人则推诚待人,无所疑隐,治军则号令严明,赏罚分明,他熟悉自己见过的每个兵士,以身作则,和将士同甘共苦,因而能如臂使指,指挥如意,无往不利。
每当战事焦灼,士卒欲退时,张巡便身先士卒,死战不退,激励了将士们重新投入战斗,奋勇破敌。睢阳军两年征战,所需之器械、甲仗,无不取自敌军俘获,是古代版的「没有枪炮,敌人给我们造」。
整个睢阳保卫战,张巡指挥由乡兵和百姓精壮组成的兵马万余人,多次以寡敌众,以少胜多,两年内大小战四百余次,累计歼灭安史叛军十二万,以如此奇迹战绩,被誉为中国古代最出色的守城名将之一。睢阳保卫战也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城市机动防卫战的经典之作,张巡的许多守战奇技,都为后世名将效仿并心神往之。
唐朝御史中丞,河南节度副使:张巡
——如果说文武全才的“小李探花”只是小说家虚构,那么智勇兼备、舍身报国的“小张探花”便是真实史实中的英才天纵,国士无双。
【巡初守睢阳时,卒仅万人,城中居人亦且数万,巡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前后大小战凡四百余,杀贼卒十二万人。巡行兵不依古法敎战陈,令本将各以其意敎之。人或问其故,巡曰:「今与胡虏战,云合鸟散,变态不恒,数步之间,势有同异。临机应猝,在於呼吸之间,而动询大将,事不相及,非知兵之变者也。故吾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兵将相习,人自为战,不亦可乎!」】
【自兴兵,器械、甲仗皆取之於敌,未尝自修。每战,将士或退散,巡立於战所,谓将士曰:「我不离此,汝为我还决之。」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
安史叛军行径残暴,其所经之处,必将城内百姓衣物财产搜刮一空,强迫精壮男子为苦力,妇女皆被奸淫,老弱病幼直接杀死,挑在刀槊之上为取乐。整个曾经何等繁华的河南中原地区,变成了豺狼所号、人烟断绝的无人区。多少百姓逃奔睢阳遮蔽的江淮地区避难,但求一时偷生。
因此,睢阳坚守两年,牵制叛军数十万大军的重大意义,不但是为唐王朝力保东南半壁财赋之地,更护佑了江淮以南千万百姓不至于也落到睢阳这样的地狱绝境。张巡困守孤城不抛弃不放弃,和将士们同呼吸共命运,坚持到最后时刻,不屈殉国,论忠烈论人品皆无可挑剔,配得起所有身后褒荣美誉,后世一切赞美景仰。
张巡、许远、南霁云、雷万春……他们并不是为某个王朝的统治者去殉死,而是为了守护大多数人的家园不被侵害,捍卫身后千万百姓安宁生活,才在胡骑铁蹄中,叛军刀锋下,竭尽所能想要力挽天倾。
如此一个英雄群体在生死绝境中,捍卫和守护中国古代史上最伟大昌隆的文明,共同谱就一曲浩气长歌。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千古史诗《正气歌》中将张巡和众多华夏民族伟大英雄同列: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无数为张巡所保护的江淮百姓没有忘记他的功勋,千百年来代代耳口相传下去,张巡的祠堂始终立于睢阳(今河南商丘),安享着后人香火,作为当地最重要名胜,至今完好如新。不止是在当时战火缤纷的睢阳、邓州、河东(今山西芮城)、真源(今河南鹿邑)等地,甚至远及福建莆田,江西鄱阳这些地方,都自发地建起了张王庙,精忠祠,对张巡的崇拜和祭祀一直延续至今。
睢阳张巡祠
鄱阳张王庙
这绝不是光凭那些鼓吹臣子愚忠的封建统治者所能做到的,他们曾经大力提倡而被后人废弃的庙宇千年以来不知尚有多少,而正是千百年来万众人心所向的结果。
记得有个游戏《隐形守护者》有这样一句话:“懦夫畏死终须死,壮士求仁几得仁”,用在张巡身上比较合适。张巡守睢阳,虽然在战役上失败了,但在战略上是成功的。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这样评价张巡:“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大意是说:面对强大的叛军,张巡、许远坚守睢阳城长达一年以上,保卫了江淮地区,对扭转战局、捍卫唐朝中央政权,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明史学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价张巡:“张巡捐生殉国,血战以保障江、淮,其忠烈功绩,固出颜杲卿、李澄之上,尤非张介然之流所可企望”。明末清初学者评价张巡的诗时说:睢阳死义之士,非以诗名,而其诗亦壮,读之凛然“”。对于张巡,他们都给予了很高的肯定性的评价。
张巡(708-757年),字巡,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一说河南邓州南阳)人。唐开元末年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河南节度副使、御史中丞等职。张巡博览群书、崇尚气节、通晓战阵、善于领兵。
天宝十四载(755年)冬,安史之乱时,数月后,安禄山就攻陷东都洛阳,称帝,国号为“大燕”。叛军首领张通晤率军攻入河南,攻下宋(今河南淮阳)、曹(今山东曹县)。谯郡(今安徽亳州)太守杨万石降敌,不少州县望风而降。
杨万石降敌后,逼迫张巡为谯郡长史,令其向西接应叛军张通晤。张巡得知后非常气愤,于是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抵抗叛军,响应的有千余人。次年(756年)二月,雍丘县令令狐潮打算投降叛军,士兵坚决不从。令狐潮将抗命的百余名士兵反绑起来,准备斩杀。恰好叛军攻城,令狐潮仓促出城迎战。被绑士兵挣脱绳索,关上城门,不让令狐潮回城,拥戴张巡入城据守。令狐潮与叛军达成投降协议,听说城池被张巡夺占,引叛军4万人来争夺雍丘。张巡决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突然发动进攻。他让千余老弱士兵守城,自己一马当先,亲领余众精兵趁夜出兵城南。他将出城人马分作两队,自己率一队重点作战。另一队士兵到河边截取粮草。当时,令狐潮正在为叛军筹集粮秣盐柴,毫无准备。张巡杀到,叛军大乱,不知张巡人马多少,仓皇而逃。另一队赶到河边,杀散守兵,夺获粮秣盐柴无数,士兵尽量将这些缴获运回城内,不能带走的就地烧毁。
唐玄宗任命吴王李祗为灵昌(今河南滑县东)太守,河南都知兵马使,统合河南兵马以抗击安禄山。单父(今山东单县)守尉贾贲、阆州刺史璇之子等人,带领官兵先后赶到到,对宋州展开反攻。张通晤败走襄邑(今河南睢县),被顿丘(今河南浚县西)县令卢韺(yīng)所杀。贾贲领兵至雍丘与张巡军会合。令狐潮吃了大亏,怎肯罢休?收拢兵马后再来攻城。张巡在城上堆满柴草,浇上油脂,叛军攻城就点燃扔下,叛军不敢靠近。双方对峙数月,令狐潮知道城中兵马不多,弓箭储备有限。白天加紧攻打,夜晚加强守备。张巡命人赶制草人千余个,披上黑色衣服,暗置在城头,夜晚用绳子系下,叛军以为敢死队劫营,急忙召集弓箭手射杀,一时间万箭齐发,箭矢射中草人,张巡得箭数万,天明令狐潮才知上当。张巡故技重施,叛军习以为常,不予理睬。张巡便暗中选派精壮、矫健士兵500余人,身穿黑色衣服乘夜从城中吊下,叛军以为又是草人,不予理会,500壮士趁叛军熟睡,杀入敌营,放火烧毁敌人帐篷房舍,叛军大骇,光着身子逃跑,张巡接应人马又到,追杀十余里,张巡因守城人马过少,不敢再追。
令狐潮连吃两次大亏,恼羞成怒,收拢增兵再战,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二月,令狐潮又率领燕军一万五千意图夺回雍丘,而雍丘城内唐军总共不过三千余人。贾贲出战,因兵力悬殊,不敌,兵败战死。张巡驰骑决战,身上被创无数,但仍然力战退敌。退回城后,兵士们推张巡为主将,从此张巡兼领贾贲的部队,自称河南都知兵马使吴王李祗的先锋使。在张巡指挥下,多次击退令狐潮等叛军的多次冲锋,累计杀伤近万人,而唐兵也死伤一千余人;面对唐军的抵抗,令狐潮不知如何是好。雍丘被捆日久,粮草渐无。张巡心生一计,便上城与令狐潮答话,要求令狐潮后退两舍(一舍为30里),张巡可撤兵让城,令狐潮不知是计,就答应了。令狐潮退兵后,张巡带城中军民拆毁叛军帐篷房舍,将其遗留的物品、补充物质收拾干净,并将木料砖石运往城内。
令狐潮转来,指责张巡言而无信,张巡则答说,不是言而无信,而是被困日久,不少伤病无法走动,需要30匹马运送,若先送来就撤走。令狐潮急于得到城池,就答应了。张巡将这些战马分给骁勇将士,第二天一大早,张巡亲率轻骑杀出城外叛军大营,生擒敌将14人,斩杀百余人。同时,接应人马收获粮草。牛马牲畜数百头。令狐潮无奈,只好撤围、驻守陈留(今属河南开封)。张巡因此名声大振,吴王李祗闻之,举荐张巡为委巡院经略。不久,唐玄宗任命张巡为吏部郎中,河南节度副使。
令狐潮当然不甘心失败、就此罢手。先是派手下大将瞿伯玉再次攻城失败。后又派四个亲信,伪装成朝廷使者的模样,说是皇帝要诏见张巡,要求张巡立即前往长安,被张巡识破,经逼问招供后被杀。其余随从被押往吴王李祗处处置。后叛军李庭望率领蕃汉兵二万余人,被张巡截杀大半;令狐潮、王福德率领步、骑兵一万余人进攻雍丘。再次被张巡打败,损失千余人。令狐潮一败再败,失去了攻取雍丘的信心,基本不敢来攻城了。
这年(756年)底,叛军转攻鲁郡(今山东兖州)、东平(今山东东平西北),两地陷落。济阴郡(今山东定陶西南)太守又高承义献郡率众投降。燕军气势大盛,叛将首领杨朝宗率步、骑兵2万余人打算攻取宁陵,用以切断张巡后路补给。张巡主动放弃雍丘,率马300匹、将士3千余人移师向东,与睢阳太守许远、城父令姚訚等合兵,坚守宁陵(今河南商丘)。杨朝宗率兵进至宁陵城西北,张巡、许远率部将雷万春、南霁云领兵迎战,经过一昼夜激烈厮杀,大破杨朝宗部,杀叛将二十员,斩首万余级。杨朝宗遁去。唐肃宗下敕书正式任命张巡为河南节度副使。虢王李巨只发给委任状,没有什么奖励,部将似有怨气。张巡给李巨写信申述:“宗社尚危,围陵孤外,渠可吝赏与赀”?但李巨却不予以理睬。
至德二载(757年)二月,安禄山部发生内讧,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刺死,安庆绪自任大燕“皇帝”。安庆绪派遣部将尹子琦率同罗、突厥、奚等部族精锐兵力与杨朝宗汇合,共有兵马10余万人,重点进攻睢阳(今河南周口)。张巡奉命增援,与许远共守睢阳,双方交战20余次,胶着对峙。许远自认为军事指挥才能不及张巡,主动推举张巡为主帅,自己分管粮草筹集和后勤物资供应。张巡任主帅后首先清除了内部奸细田秀荣,然后主动率军出城袭击叛军,叛军大败而逃,张巡缴获了大批车马牛羊。张巡将这些战利品都分给了将士,自己分毫不要。睢阳大捷后,朝廷封张巡为御史中丞;许远为待御史;姚訚为吏部郎中。
敌将尹子奇打听到张巡准备袭击陈留,抢先一步,兵围睢阳,在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张巡做出了鸣鼓整队、准备出击的样子,尹子奇见状急忙加强警戒,列阵待战,张巡却息鼓不动。如此再三,尹子奇叛军深感疲惫,于是放松警惕,不少人卸甲休息。就在这个时候,张巡率军突然杀到跟前,叛军大乱,四散逃窜。张巡大杀一阵,缴获不少物质器械,回到城中。天明后,尹子奇收拢兵马,损失了不少人马和武器装备,懊恼一番。
张巡想射杀尹子奇,苦于不知谁是正主,无法具体实施。于是心生一计:在双方对峙中,张巡命弓弩手用芦苇杆箭射向敌营,叛军以为城中箭矢已经用尽,就拿这这种箭回去报告,尹子奇大喜,亲率叛军攻城,张巡部将南霁云瞧得真切,一箭射去,正中尹子奇左眼,尹子奇疼痛难忍,回马便走,十几个亲兵护将一见,跟着就走。这时,城门洞开,张巡等人在呐喊声中冲杀出来,叛军那敢恋战,转身就逃。这一仗杀得叛军大败,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将睢阳围住,不敢再来攻城。期间,也就是五月麦收季节,双方又打了一仗,其他零星磕碰倒是常见。
睢阳地处睢阳渠要冲,是通往宁陵(商丘)、浚仪(今河南开封)、谯郡(今安徽亳州)、淮阳的重要门户。尹子奇当然不肯放过,为报左眼之仇,伤口愈合后,为尹子奇增派数万人马,带来大批云梯、钩车、木驴等攻城器械对睢阳进行强攻。由于围困日久,城中士兵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饿了只能吃树皮和野草充饥。守军此时只剩千余人,个个羸弱无力、拉不开弓。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接替李巨任节度使,驻军临淮,许叔冀、尚衡驻军彭城,他们都持观望态度,不肯救睢阳之围。张巡命南霁云到许叔冀处求援,也没有结果。南霁云哭着说:“昨天冲出睢阳时,将士已一个多月没有吃到粮食了。现在您不出兵,却在这里设宴奏乐,我就算吃了,也咽不下去啊!如今主将交给我的任务没完成,我只好留下一个指头已示信用,回去向中丞报告吧”!说完拔出佩刀砍断一根手指,满座都大惊,为之流泪。南霁云又抽箭回头射佛寺的宝塔,箭射进砖中,说:“我破灭叛贼回来,定要消灭贺兰进明,这支箭就是我誓言的标志”!说完,哭着走了。
张巡没有办法,现在守城人少尚是次要的,主要的是粮食,张巡流着泪将自己爱妾杀了,送给士兵食用。南霁云到了真源,李贲送马百匹;在宁陵宿营时,宁陵城使廉坦知道睢阳兵力奇缺,就给了南霁云3千军队,南霁云乘夜拚死突围回到睢阳城。此时,南霁云身边仅剩一千多人,主要是为了从叛军手里抢夺的几百头牛造成的损失。尹子奇等叛军知睢阳已无外援,围攻更急。十月初九,叛军攻城,将士因伤病无法作战。张巡向西叩拜说:“孤城防卫之计已穷尽,不能保全了,臣活着不能报告陛下,死也一定变成鬼来杀贼”!
至德二载(757年)十月,睢阳城破,张巡、许远、姚门言、雷万春、南霁云等均被叛军俘获。尹子奇得意地对张巡说:“我听说您每次出战,大声呼喊,目裂齿碎,如今你为何这样呢”?张巡答道:“我想要气吞贼寇,可惜力不从心啊”!尹子琦用刀撬开他的嘴,发现只剩下三、四颗牙齿。张巡骂到:“我为君父而死,堂堂正正为人;你却投靠叛贼,猪狗不如,怎么还有脸活着呢”?尹子琦很佩服他的气节,打算释放他。其手下一个叛将说:“张巡谨守节义,怎肯为我们所用呢?而且他很得军心,留着终将是一大祸害”! 尹子琦用刀胁迫张巡等投降,张巡等不屈服。尹子琦又逼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未应声。张巡大呼:“南八,好男儿一死而已,焉能向不义之人投降”?南霁云仰天大笑:“想有所作为啊,恨不能有所作为啊,安敢不死”!这年冬月廿四日, 张巡、许远、姚门言、雷万春、南霁云等三十六人从容引颈受死,张巡那年仅49岁。
唐肃宗闻知后,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安史之乱稍定,有人议论张巡功过。对于其军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惟有食人一事遭到了非议。史官、翰林学士李翰为张巡作传,详细将其经历报告给了唐肃宗,李亨认为张巡功大于过,食人之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可以不做追究!众人议论这才得了平息!后世睢阳人为张巡建立祠庙、雍丘人为其立壁画、张巡故里及其他地方也立有不少祠庙、功绩碑纪念!后世不少史学家、政治人物对其多有褒评!食人之事的确也是其一生最大污点,但不能否认他是一位优秀的古代名将、是一位崇尚气节的人这个事实!
这个问题,首先我非常高兴回答,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我比较喜欢六位人物,其中就有张巡。现在,我们就聊聊张巡这个人。张巡死,两京收,唐军开始战略反击,他的功劳就是支援唐政府军有了回援时间,在最初的两年里,只有他百战百胜。可惜,安史之乱爆发两年后他就被俘被杀。
我们先说张巡的功绩,再说张巡最被人诟病的:睢阳吃人事件。
张巡祠
1.文天祥将其列为“中国浩然正气的典范”,自唐朝到清朝都接受对历代名将的国家级祭奠
文天祥曾在《正气歌》中曾细数了中国历史上有“浩然正气”的人物,其中就有“张睢阳齿”。该典故说的是张巡每对敌作战时便对其咬牙切齿,最终牙齿几乎全无。当然,这是张巡被俘后所说,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他长期饥饿所造成的,临敌前的一种自我激发,正如南霁云面对贺兰进明威胁时斩断手指时的怒吼。
从唐朝到清末,凡是国家级祭奠历朝历代名将时都享受香火。
2.张巡的最大功劳是保护了唐军的运粮通道,确保了安禄山叛军没有南下。因此,受到南方的崇敬比较多,睢阳张巡庙的捐建者就是中国台湾省的百姓,而且南方多有张巡庙宇。
3.张巡的功绩在“守”,以不足三万兵马两年内歼灭安禄山叛军二十万
安史之乱初期,安禄山的大军势如破竹,河北河南各地纷纷告破。在此情况下,张巡作为真源县县令(河南鹿邑)在老子庙内祭奠唐玄宗(当时谣传玄宗死在乱军中),提衙役、民兵800人起兵。张巡在雍丘和睢阳先后守了一年半,期间还曾率兵北上进攻河北,但因为被朝廷分兵最终作罢。张巡的两次守城之战都被列入典范,他的兵力从没有超过一两万,但对付的敌人是其六七倍乃至十多倍。当然,他所消灭的安禄山叛军20多万,并非安禄山的主力部队,大多是降兵。
3.张巡善于采用游击战,以及中国第一例“草人借箭”,《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张巡其实是灵感源头。孙权当年是偷窥过曹军,罗贯中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因为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例“草人借箭”就出于张巡守睢阳。而且,张巡因为兵力少,常常采取突袭、游击战的方式。
总而言之,张巡为人最大的诟病是睢阳守卫战的十个月内发生了“吃人事件”。张巡杀妾飨兵,对于这个问题张巡的好朋友已经写过文章辩驳了。
我是这样考虑过的,叛军屠城事件并不少,像睢阳如此强烈反击的地方,屠城在所难免。
除此以外,张巡以牺牲睢阳一城百姓全了南方半个中国的地方,其功劳是有的,所以,从唐到清都享受到了国家级祭奠。睢阳守不住,叛军必然南下,死的人更多。
张巡画像
此外,张巡手下士兵最后两个月集中吃人,我们已经无法分得清前八个月的守城之下,睢阳城内还有多少老百姓,他们是怎么死的。所以,吃人的情形可以批评,但绘声绘色地说,吃了全城几万活人,我是难以认同的。
最后,最让我感动的是,张巡的兄弟们、张巡的妹妹没有抛弃张巡,南霁云、雷万春等二十多名将领与张巡同日受死,他的妹妹即将结婚听说张巡被俘立刻前往张巡被俘营地在张巡受难之日前夜服毒自尽,他的兄弟许远等人诈降起义前被识破全部殉国。
南霁云雕像
这一切,都说明张巡是一位有情有义的汉子儿,睢阳吃人只是没有办法:大家既然都是死,百姓先死,我们后死而已。
张巡率领睢阳百姓,以一城阻挡叛军十个月的高强度进攻,保住南方半壁江山没有战乱,就这个功劳足矣抵消他的错误。他死后半个多月两京先后被收复,如果他在这场平叛战争中,没有巨大功劳,您觉得唐宋(辽金)明清历代统治者都是瞎祭拜的吗?
张巡,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玄宗开元末年,张巡中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他守城吃人的事件,就发生在他当县令的任上。
安史之乱想必大家很熟悉吧,陈凯歌的电影《妖猫传》说的就是安禄山起兵反唐的事。
安禄山身兼六镇节度使,他的反叛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北方大半个地区,唐明皇弃长安而逃。
皇帝都跑了。安禄山于是称帝。建立大燕国。
唐明皇带着杨贵妃逃亡四川。
但张巡作为一个唐朝小小的县令,却顽强的守着一座县城,拼死抵抗着数万叛军的进攻。
至德二载(7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与许远两人,率领雎阳军民,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
这时候守城的张巡只有三千余人,而唐军庆绪的燕军则有十几万人马。
当张巡退守睢阳之后,发现形势不妙,因为城中人马有限,不能组织有效的突围。叛军得知,更是将睢阳围得铁桶一般。
城中将士建议弃城突围,张巡和许远一商议,认为睢阳是江淮地区的门户,是兵家必争之地。若放弃睢阳,则江淮大片地区沦陷,朝廷将失去抗击叛军最重要的军资。
再者说了,这样一批饿得走道打晃的兵士,即使能够突围,也不可能在强敌的追击下跑多远。于是决定死守雎阳城。
叛军用云冲、木马、钩车等工具攻城,均被张巡一一击败。叛军一看夺城无望。最后干脆不进攻啦,就驻扎在城外等着唐军饿死。叛军守株待兔,坐以待毙。这可苦了城中百姓和官兵。
此时雎阳城内官兵一个月没有吃饱过一顿饱饭。城里的树皮都剥光了、纸张也吃完,便张起罗网捕捉鸟雀、老鼠充饥,最后发展到吃观音土,这种东西没有一点营养,只是遏制饥饿感。
等这些都吃完后,饿得眼睛发红的人们,目光盯上了同类。城中出现了人吃人。
张巡首先杀死自己的爱妾,煮熟强令官兵吃下,张巡也是害怕没有了守城士兵,接着许远也杀掉自己的奴仆煮熟当军粮吃了。
吃完主帅的家人后。然后是城中的老弱妇孺。睢阳城中战前有户口四万,至城破仅剩四百活人。这就是说,张巡和许远为守一城,吃了三万多人,听起来都毛骨悚然。
张巡的出发点是好的,我认为他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军队不被饿死,无奈吃人罢了。
但我觉的杀人是为了救人,这方法不可取,张巡吃人太不人道。
假如张巡做法值得称道,那么,唐末农民起义军黄巢用人做军粮的做法也没有毛病吧!后来明朝的张献忠屠四川,用人充军粮也没有错吧?
任何一个人都会辩解是为了救更多的人,首先我认为,当初吃人就不对,以后的事不用解释,地基是错误的,上面建筑物也是歪的,早晚要倒塌。这是我对这件事的评价。
我们来看下当时官方对张巡的评价吧。在两年的艰苦防御战中,张巡与优势叛军前后进行大小400余战,不但牵制了大量叛军,还歼其12万余人。
张巡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但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唐朝廷授予张巡和许远“双忠”荣誉称号。
当时,朝廷也有人对这件事有看法。
〖时有部分人罪张巡以守睢阳不去,与其食人,曷若全人。〗
他的朋友李翰为他作传,并作为表文呈给唐肃宗。至是,众议始息,最后以张巡功大于过定性。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评定“至德已来将相,功效明着”之人,张巡等八人被定为第一等。后被唐玄宗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巡绘像凌烟阁。至清代时,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
【我是春秋君,欢迎点赞和留言评论,加关注――了解更多~】
提到唐代名臣张巡,或许很多人会感到陌生,因为他在历史书中留下的印记不是很浓。但实际上,这位默默无闻的名臣却在唐朝中期“安史之乱”的烟火中,死守睢阳数月。在被俘虏后,膝下有刚、宁死不屈,留下了千古美名。
张巡死后,被唐肃宗李亨追赠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在唐宣宗时期,他被选入了纪念凭吊功臣的殿堂——凌烟阁。
评价历史人物,考量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很是重要。
在睢阳保卫战中,张巡以弱敌强,坚守城池数月,抵挡住叛军四百多次进攻。在作战中,他采用灵活机动,攻守有度,一张一弛的战略战术,让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一伙疲于应付,久攻不下,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从唐朝名家韩愈的话语里,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他的赞叹和褒扬。后人甚至认为,睢阳保卫战体现了张巡的男儿奇志、大丈夫的挚意和忠君者的家国情怀。
然而,因为“杀妾飨士”事件,张巡又落下了衣冠禽兽的骂名。
那么,张巡到底是千古名将?还是衣冠禽兽呢?我们来说说这个事情。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张巡出生于蒲州河东,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新唐书》记载,他出生在邓州南阳,今天的河南省邓州市)。年纪轻轻的张巡就精通历史、研习阵法、不拘小节、理想远大。他喜欢交往那些胸怀大志、威信很高的人物,而鄙弃屑小之辈和蝇营狗苟之徒。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张巡考中进士。一时间,朝野上下,对张巡和时任监察御史的哥哥张晓给予了很高评价。
凡是能干成大事的人,往往小事做得都很好。天宝年间,张逊以太子通事舍人的身份到清河县当县令。期间,张巡体恤民情、慷慨救助、注重大节、重情重义,老百姓好评如潮。结束地方履职生涯后,张巡回到长安。这时候,朝廷里面已经弥漫着杨国忠的腐气,要么投靠新主,要么远离江湖。张巡选择了二度离京。他河南省真源县(今鹿邑县)当县令。
在乱象环生的天宝年间,能做到“清者自清”实属不易。在真源县,张巡依法处理欺压百姓的官吏,教育转化不法乡绅,社会风气很快好转,老百姓很是拥戴。
755年(天宝十四年)年底,李隆基的皇帝生涯遭到了严峻挑战,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攻破洛阳之后,宋州、曹州纷纷失陷。756年,安禄山的军队又攻陷谯郡(今安徽省谯县一带)。谯郡太守不但出城举手投降,还命令下辖的真源县县令张巡开门出城迎接燕军(安禄山的部队)。
在国难临头的关键节点,士大夫总会奋然而前行。张巡块垒在胸,心积郁气。在哀怜与悲愤中,他带领手下在祠堂里哀哭玄宗之后,“遂起兵讨贼,从者千余。”
历史把抵抗安禄山数万大军的任务压到了一个小小县令的肩上,大唐真的危在旦夕。
谁对老百姓好,老百姓会报答他们的。在雍丘城抗敌的艰难时刻,张巡赢得了老百姓支持,抗敌部队很快扩张到九千余人。
有才能的人往往在关键时刻闪射出智慧的火光。临时组织起来的抗敌队伍,几乎没有武器物资,张巡便“缚藁为人千余,被黑衣,”用“草人借箭”的办法,“得箭数十万。”
三国时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让曹操差点吐血。今天,张巡设巧计“草人借箭”,让燕军目惊口呆。第一次,草人借箭成功了,燕军不会第二次上当。当草人模样的真人出现时,敌军不以为然。结果,张巡“以死士五百斫潮营”,燕军大乱,弃攻雍丘。
在燕军攻打宁陵、睢阳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张巡几乎是徒手缠斗,而敌人采用了拖、困、疲的战术。终于,武器短缺,睢阳无粮,张巡走到了的绝境。
弹尽粮绝,神兵也不可能持守得了。眼看着敌军凶猛、攻势加大,困境犹如漆黑的暗夜笼罩在张巡焦急的心头。
怎么办?杀了爱妾,以飨士兵。那一刻,所有人睁大了眼睛;那一刻,泪水由所有人的眼眶喷涌而出。
肚子再饥饿,怎么能吃得下县令的爱妾呢?
将士们的哭声让睢阳城震颤。
“巡强令食之”;“远亦杀奴僮以哺卒”(另一位将领许远也杀了奴仆让战士们果腹);“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
睢阳保卫战是安史之乱中最为惨烈的战役,四百多场战斗中,张巡杀敌十二万。睢阳城记住了张巡的功绩,也记住了张巡“杀妾飨士”。
我们说张巡扭转不了大唐的颓势,但他遏制了安史之乱的危害。他没有走进大唐的权力顶峰,但他具有士大夫的忠义担当。尽管因为“杀妾飨士”而背上衣冠禽兽的恶名,但是谁又能否定他千古名将的名声呢。
伟大的人,高尚的人,文武全才,心怀天下有国无家的残酷君子。
优秀的官员,让人敬仰的上级,只有天下没有自身的圣人。
作为上司,作为官员,作为朋友,无可挑剔。但是作为家人,就太冷酷了。
谢邀!《唐书》记载:张巡,进士出身,熟读经史,精通兵法,后投笔从戎,“安史之乱”爆发时,他任河南节度副使。
张巡最广为人知的事迹,是他率数千孤军坚守睢阳,面对13万围城叛军,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困境下,仍顽强抵抗,精血守城,坚守了10个月后,城池被敌攻陷,他宁死不降,遂壮烈殉国。
史载: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二十五日,叛将尹子奇率妫、仆骨、同罗、奚等部族精兵13万围攻睢阳(今河南商丘),想袭夺该城后就便攻取江、淮。睢阳太守许远向河南节度副使张巡告急,张巡立刻带3000人马来救睢阳。
之前,守雍丘时,张巡也曾以一千兵力与数万敌军周旋,并常常出其不意偷袭敌人,数月内歼敌万人,可谓战果辉煌。之后,善于以寡敌众、使巧借力“四两拨千斤”的他因功被朝廷授予河南节度副使一职。
张巡率3000兵马进入睢阳,与原守军加在一起,也不过6800人。这点人要抵御13万气势汹汹的叛军,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不说,还要守住偌大的一座城池,确实有些捉襟见肘。
张巡不愧名将本色,他指挥若定,部署得当,经16昼夜的浴血苦战,杀敌两万余,并俘虏敌方将佐60余人。太守许远见张巡能攻善守,谋勇兼备,十分佩服他的指挥才能,便请他全面负责指挥守城作战,自己愿作后备,张巡十分痛快地答应了。
是年3月,不甘失败的尹子奇集结大军再攻睢阳,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张巡见城外旌旗蔽日,人喊马嘶,预感到一场恶战即将到来。他激励将士们道:“我受国恩,为国守城,本就义不容辞。但诸君为国捐躯,我却无法加赏你们,想想就很痛心啊”。众将士闻言深受感动,纷纷表示甘愿马革裹尸,请求立即出战。张巡将城中仅余的牛羊宰了,大飨士卒。酒足饭饱后 ,守军开城尽出, 发起了一场突然袭击。
敌军猝不及防,被杀得人仰马翻,往后溃逃,官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穷追不舍,阵斩敌将30余,歼敌3000多,杀得叛军一溃数十里。是役,敌酋尹子奇被张巡麾下悍将南霁云一箭给射瞎了一只眼。
张巡坚守睢阳10个月,城中粮尽,有人建议弃城东走,他日再聚兵夺回来。张巡和许远商议,认为睢阳战略地位重要,是江淮保障,若放弃,则叛贼必乘势南进,况且将士们鏖战日久,饥疲羸弱不堪,即便弃城他走,也难以突围出去,不如据守待援。粮食早就吃完了,连战马都杀吃了,马吃光了, 饿的两眼发绿的士卒们就到处捕鼠捉鸟, 甚至连草根、树皮都吃尽了。
最后,城中鼠雀难觅,张巡竟将爱妾杀了给士兵们烹吃,许远也杀家奴以飨士卒······这惨绝人寰、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 却在大军围城、守军即将成为饿殍的非常之时活生生的上演了。城中将士人人俱怀必死之心,无一人为活命出城变节投敌。
同年10月初9日,叛军架起云梯,再次攻城,守军虽有心杀贼,但个个早已饿的面无人色,病弱的甚至连刀枪都提不起了,贼众登上城头,将张巡和许远都捉住了。尹子奇好奇地问张巡:“听说你每战皆会裂齿,却是何故”?张巡答:“ 我欲生吞逆贼,但恨有心无力,所以恨得咬碎钢牙”!尹子奇被张巡的凛然气节所折服,内心起了怜惜之意,不想杀他,部将们劝道:“他是位守节之士,定不会为我所用。况且他素孚人望,很得人心,影响力不容小觑,不如杀了他,以绝后患”。尹子奇遂下令将张巡、南霁云、雷万春等36员主将一并诛杀 ;将巡抚许远解送洛阳,交给安庆绪。史载,临刑前,张巡颜色不变,从容赴死。
原创问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严禁剽窃
参考书目:《旧唐书·回鹘传》《资治通鉴》
插图源自网络
为了守城选择吃人,张巡值不值得尊敬。
假如我是张巡,作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会选择怎么做?
要么向安史叛军投降。在免受吃人的骂名的同时,可以换取一定的荣华富贵。至于卖主求荣的骂名,相比吃人的骂名则远远小得多,况且安史之乱中变节者众多,人们又何至于揪住我一人不放,骂名早晚会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要么拼尽全力战死沙场。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避免吃人骂名,从而还可以赢得忠臣良将的名声,为后世敬仰。即使不为后世敬仰,又有何妨呢。再或者弃城逃跑,上无变节骂名,下可苟全性命,大不了忍受一顿懦夫的指责鞭斥。
总之,不论我怎么做,一定不会背上吃人的千古骂名。
那我这么说,是不是等于从反面辩解说,我支持张巡为了守城而吃人的行为,并不是。
张巡的行为,说好听点,这是违反了 人类底线,说难听点,则是丧心病狂至极。
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是我面临着,被张巡吃掉的情况,我会心甘情愿的接受吗?答案再肯定不过,万万不能接受。
那好,再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换作你是张巡,置身于当时他所面临的局面,你又将如何抉择?请问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你还会有站在局外人的角度,那般的轻松吗?
张巡死守的睢阳是江淮的门户,后方一马平川,叛军一旦攻陷睢阳,将会长驱直入。江淮一旦不保,朝廷将失去东南财赋和兵役来源,朝廷的经济命脉就会被掐断,再也无力回天。巡蔽遮江淮,沮贼势,天下不亡,其功也。”
史书上记载,叛军拿下潼关以后攻破长安,在城中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一时间,长安城尸积如山,血流成河。近二百万人口的京畿地区,在叛军的劫掠过后,竟仅剩不足千户人。
从此,繁华无尽的长安变成了一座豺狼出没的废墟。试想如果睢阳失守,叛军席卷而下,不知后方的千万江淮百姓,会遭遇何种灭顶之灾。
正是凭借张巡的苦苦支撑,赢得了至关重要的两个月。
从小了说,唐王朝能够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继而避免了更多百姓遭受战争涂毒。也早日避免了因战乱带来的饥荒,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易子相食的惨剧。战乱一日不停,便不知道还会有多少无辜百姓被卷入战争。
往大了讲,顶住和遏制了叛军的南下攻势,为最终反击和消灭叛军提供了支点,得以平定安史之乱。可以说,如果没有张巡的睢阳保卫战,就没有大唐此后一百五十年的江山社稷。这种说法丝毫不是什么夸张。
并且在古代,食物往往都是优先供应给军士。以当时的情况而言,即便是身为守城的军士,尚且无粮可食。城中百姓又能有什么食物?其情况可想而知。
哪怕百姓能够坚持住,可到了城破之日,以叛军的秉性,他们会放过这些百姓吗?手无寸铁的百姓又能如何自保?
叛军作为邪恶一方,屠城吃人便是理所应当?张巡作为正义一方,守城吃人便是丧尽天良?我不服。
张巡吃人的行为自然是罪无可恕。不过,因此将其否定的一无是处,描述的罪恶滔天一般合适吗?
当初在长安城里屠戮婴孩和全城百姓,造成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叛军,不应该才是千夫所指,最应该为人所唾弃的吗?
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张巡吃人的行为是否是情非得已,是否是万般无奈之举,不必深入追寻。
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张巡此举,绝不是为了自己的苟活。不然,何以有陆游“忧愤张巡嚼齿空”的感叹。
有些人啊!尽可以用高高在上的姿态,一身轻松地辱骂张巡的残忍之举。
然而,在张巡吃人的悲剧后面,更有着一群无耻之极的首恶和帮凶。张巡弹尽粮绝的之前和之后,数次向周围援军求以救援,却无一人伸出援手,眼睁睁看着吃人的悲剧发生。他们难道没有责任?
是谁沉迷享乐任由奸臣当道?由此引发安史之乱,叛军挑起战乱之祸,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是谁手握重兵,却不能保一方百姓安宁,陷在自身利益里无法自拔见死不救?如果他们都能够像张巡一样,不仅可以避免吃人那样的惨剧,而且极有可能早日平定战乱。
与那些望风而降,置百姓于不顾,任由叛军屠戮祸害的官员而言,为何要如此鞭斥张巡。既然要批判张巡,首先不能放过昏庸的统治者。从昏庸的统治者到安史二人,他们是没有犯下吃人的禽兽之举,但谁能告诉我说,他们的罪恶比吃人轻?
最后,我想说,无论张巡做出了多么巨大的贡献,其吃人的行为永远无法接受。但同时,我希望多一份对于这位英雄的理解,不能一味的只有指责。在我眼中,张巡无愧为铁骨铮铮的汉家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