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九州,是哪九州?现在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是这样的吗

1天前 (03-05 11:04)阅读2回复0
wojiukan
wojiukan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184135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368270
  • 回复0
楼主

中国古代有九州,是哪九州?现在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是这样的吗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俗话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九州」这个耳熟能详的词语想必是个极好的例子。今天我们不妨来剖析一下这个概念,切勿辜负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禹平水土,置九州

中国古代有九州,是哪九州?现在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是这样的吗

(大禹)

九州的创始人,最主流的观点来自于大禹。大禹治水,经历无数地方,对地理的了解和认知应该是当时最全面的,所以大禹将全下分为九州。另一种说法是黄帝创设了天下九州。

九州到底是哪九州?我们来看几种古籍的记载。

尚书

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尔雅

冀州,幽州,营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

周礼

冀州,幽州,并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

这三种记载大致相同,相较于「尚书」,「尔雅」中没有青州和梁州,加上了幽州和营州。「周礼」中没有徐州和梁州,加上了幽州和并州。因为周武王灭商后,曾将徐州并入青州,梁州并入雍州。

大禹划定天下为九州后,舜认为冀州地域广阔,所以将冀州分出幽州,并州和营州,计十二州,所以九州又称十二州。

九州的名字由来

中国古代有九州,是哪九州?现在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是这样的吗

九州的名字并不是无中生有信手拈,而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基础上,有其自身的渊源。

冀州,扬州,徐州来自于诸侯国名,即冀国,徐国和扬(越)国。荆州指发源于荆山的楚国地区,雍州源于曾将都城设置在雍城的秦国。

豫州是周天子所处之地,豫即安逸舒适之意,豫州为天下之中,也称「中州」。青州位于山东最东部,正东为青色。秦国灭巴蜀后,在秦岭架设了不少栈桥,所以将汉中及巴蜀之地称为梁州,桥梁之意。兖州位于古济水附近,济水又称兖水,济南就在古济水以南。

由此可见,九州州名来源各不相同,有的来自于古诸侯国,有的来自河流山脉,有的来自都城,有的来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意会和延伸。

十三刺史部——由地理概念到行政区划

中国古代有九州,是哪九州?现在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是这样的吗

九州最早是一个地理概念,是古人对天下的一种地理划分。到了汉代,九州逐渐从地理概念向行政单元演化。

汉武帝元封五年,即公元前 106 年,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控制,除首都附近的七郡之外,朝廷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名,监察当地吏治及郡国官吏,称「十三刺史部」。

这十三个监察区,其中十一个采用了古人的九州之名,另外加上了朔方和交趾。

「十三刺史部」即冀州,幽州,并州,青州,兖州,豫州,徐州,扬州,荆州,益州,凉州,朔方及交趾。

在这中间,汉武帝将「梁州」改做「益州」,将「雍州」改做「凉州」。东汉光武帝时期,将朔方并入并州。「交趾」改做「交州」。将首都附近的司隶校尉部降格为刺史部,总计还是「十三刺史部」。

东汉汉灵帝时期,将州刺史改称州牧,直接掌握一州的军事,行政和民生大权,成为事实上的最高行政长官。由此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由「中央—郡—县」三级发展为「中央—州—郡—县」四级。

大家熟悉的三国时期的历史,就充分反映了这一发展变化,如荆州纠缠,益州刘璋,西凉马超,冀州袁绍等,都是拥有独立势力的地方割据势力,基本摆脱了朝廷的控制,成为事实上的一州统治者。

留一个思考题,说出你的家乡属于哪个州,我们评论区见。

咱们今天就聊聊“九州”的来历、“九州”为啥变成“实名制”,还有九个州名的故事。

“九州”的最初涵义:

在中国古代,“九”多代表虚数,所以“九州”最初并不是指九个州,而是指许许多多的州。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说“水中可居者曰州,水周绕其旁,从重川”,说的是水中可以居住的地方,或者水围绕的地方叫“州”。那么“九州”的最初的意思就是许许多多水中可以居住的地方。

“九州”的来历

说起“九州”,就不得不提到大禹治水。上古时代,洪水泛滥,人们流离失所,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劳心费力,走过千山万水,终于用疏导的方法,治服了洪水,从此,陆地显露出来,人们得以安居。这些陆地都是大禹走过的足迹,所以叫“禹迹”,这些陆地又是水中的许多州,所以叫“九州”。于是,除了“中华”、“华夏”以外,“禹迹”和“九州”也成为中国的代称。

“九州”为啥变成“实名制”?

“九州”本来是指许多的州,什么时候变成了真正的九个州了呢?

这要从我国古代最早的传世文献《禹贡》说起,《禹贡》说的是大禹治平水土,划分九州,又根据九州大小而制定贡赋的记录。它实际上是一套行政区划的管理方案,虽然托名为大禹所作,却写成于战国。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要假托大禹之名来写这篇文章呢?

战国时代群雄割据,烽火连年,人们渴望统一,而在古人眼中,大禹时代就是圣君时代和盛世时代,所以采用“托古改制”的方式,也就是假托大禹之名实施改革,更便于老百姓接受和改革的顺利推进。既然号称“托古”,那么要做就做全套,只有把虚指的“九州”转变成明确的“九州”才会更让人信服。于是实名制的“九州”从此诞生。

九个州名的来历:

《尚书·禹贡》记载,九州包括: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梁州。在《禹贡九州山川之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和地理位置仍然沿用至今。

[冀州]

得名于冀国,春秋被晋国所灭,所以冀州的范围就是晋国的范围,冀现在成为河北省的简称,河北省也有冀州市。

[兖州]

卫国的领地,得名于沇水,是济水的别称,流经山东和河南,济南就是济水之南。兖州现在为山东省兖州市。

[青州]

青州市是最东边的一个州,是齐国领地,按照春秋战国流行的五行学说,东方色青,所以叫“青州”,现为山东省青州市。

[徐州]

得名于徐国,春秋被吴国所灭,现为江苏省徐州市。

[扬州]

得名于越国,“扬”和“越”音近义同,扬州指代越国,现为江苏省的扬州市。

[荆州]

得名于楚国,现为湖北省荆州市。

[豫州]

东汉刘煕《释名》中记载,“豫,在九州之中,京师东都所在,常安豫也”,豫州是周天子的领地,豫现为河南省简称。

[雍州]

得名于雍城,秦国在雍城建都两百多年。

[梁州]

梁州是秦国在战国时新开辟的疆土,包括今天“汉中”和“巴蜀”一带,“梁”有桥梁和沟通的意思,秦占领梁州以后,就搭建了很多栈道便于交通。

小结:

《禹贡》“九州”的名字、范围和内涵都和战国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联,也是当时人们渴望统一、安定,有序生活的一种体现,对后世甚至今天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是 @红颜知史 ,让你一看就记住的历史小文,欢迎留言、关注。

中国古代有九州,而中国(赤县神州)本身又是九州之一。我是神兜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神兜兜,不会人云亦云,应该会给你带来一点点的新奇感

一、天下大九州,中国居其一,名为“赤县神州”

在先秦时代,著名的阴阳家邹衍,除了提出“五行相生”理论外,还提出了“天下大九州”概念。邹衍认为,整个天下(地球上)划分成九大州,中国只是其中之一,正式名称是“赤县神州”,这九大州,每一个州的四周,全部是茫茫大海或荒漠戈壁,导致民众不能相互往来。即:“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州”。邹衍的这段话,使得华夏大地,有了“中国”、“神州”等至今延用的名称。

二、“赤县神州”又分成九州,相当于“小九州”。

中国所在的赤县神州,又分成九州,相当于小九州,在大禹时代划分而成的,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等九个州。

在历史上,这九个州并不是一尘不变的,如在周朝,取消了徐州,在汉朝(三国出现前),则取消了雍州。

在汉朝之前,这九州,不是行政区划上行政单位,而是中国内部的大致地理范围的划分,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华东”、“华北”、“西南”、“华中”等。从西汉中期开始,这“州”,逐渐成为行政区划单位,并设立“州刺史”或“州牧”等州级官员,将原本地理方位上的九州,逐渐变成行政区划单位。这个变化和“华东地区”、“华北地区”等正好相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取消了“华东总局”、“华北总局”等行政领导编制。

中国古代有九州,这个应该很多人知道。但天下有大九州,中国是其中之一的“赤县神州”,这个玩意儿,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特写此文。

参考书目

《史记》

《汉书》等


都知道中国被叫做九州大地,就是说最早的中国被分为九个地方,被称作九州,那么九州是怎么来的呢?九州是哪九个州呢?

对于九州的来源,并不确定,一种说法认为九州是黄帝所划分,该说法来自《山海经》的记载,而《尚书·禹贡》则认为九州来源于大禹所划分,目前大禹划分九州的说法,更被大众所接受。

至于九州包含哪九州,历史上也没有确定的说法,不同时期都有各自的九州划分,但大体差不太多,只是略作调整。目前普遍采纳《尚书·禹贡》中的九州划分,分别是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这九州,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夏朝的九州。另外少数人也接受《尔雅》中记载的九州,其中用幽州和营州取代了禹贡九州中的青州和梁州,其他七州跟禹贡九州是一致的,这个可能商朝重新划分之后的九州。而《周礼》中记载的九州分别是豫州、青州、幽州、扬州、荆州、并州、雍州、冀州、兖州这九州,这应该是周朝划分的九州。《吕氏春秋》记载的九州分别是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幽州、雍州、冀州、兖州这九州,这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九州。

九州分别对应哪些地方呢?这里以《尚书·禹贡》为准介绍。1.冀州是汉籍《尚书·禹贡》记载的九州之一,位列九州之首,包括现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北部、及辽宁省与内蒙部分地区。2、兖州,由于经常变动,故更多的代表一个地理范围,大体位于古黄河和济水之间(今山东省西部、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东南部)。3、青州,大体是涉及今天河北、山东半岛的一片区域。4、徐州是范围在淮河以北、泰山以南、黄海以西,包括今天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的一个州。5、扬州,是主要涵盖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及岭南地区的一个州。6、荆州,大体在今天的湖北湖南二省全境。7、豫州,由于位于九州之中,又被叫做中州,主要在现在的河南省,所以河南省的简称是“豫”。8、梁州主要涵盖现在的陕西、四川盆地、汉中及云贵地区。9、雍州,包含今天的宁夏全境及青海、甘肃、陕西、新疆部分、内蒙部分地区。

其实到今天,很多人只知道九州这个名字,知道中国又叫九州,但是具体有哪九州,以及它们的具体位置,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这也难怪,因为现在的历史书上也没有写这么详细,如果不是自己刻意的查阅资料,很难了解的很详细。

中国古代有九州,是哪九州?

古籍里,最早说到“九州”的,是《书》,后来被叫作《尚书》。

《书.禹贡》里说的“九州”,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此后的古籍里,又有不同说法。

《尔雅.释地》中,“九州”没有“青”“梁”,但有“幽”和“营”。

《周礼.夏官.职方式》里,没有“徐”“梁”,但有“幽”和“并”。

到了战国,齐儒邹衍提出了一个“大九州”的说法,“九州”就指中国以外的地方了。

可以知道的是,《尔雅》《周礼》所讲的“九州”,根子肯定在《书》那里;之所以具体包含哪些有差异,是因为这是以几百年后的地理认知讲这件事了。

邹衍的“大九州”,又是与战国时期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为基础的,显然,此时的眼界更开阔了。

《禹贡》记载的,是大禹治水,划分九州的事迹。

《左传.襄公四年》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芒芒”就是“茫茫”。

《禹贡》,是夏代或更早的史官一类的人写的么?

这件事,目前从考古学和历史学角度讲,很难简单地说是或不是。

但有几条可以确定——

第一,《禹贡》中的“九州”,实际上循行着“九水”——各州均有一水,即弱水、黑水、河水、漾水、江水、沇水、淮水、渭水、洛水。这样的山川水系,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黄河流域地理状况是吻合的。

第二,从目前所见到的古籍看,周族,把大禹作为自己的祖先神,这也是西周开始第一个出现的神人合一的祖先神,三皇五帝的出现,都在大禹之后。

第三,《禹贡》显示,作者显然对“九州”的西北部地理情况更为熟悉。

应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禹贡》出于西周史官之手,记录了更早约一千年之前的地理状况。春秋战国时期,《禹贡》被人加进去了一些内容,比如最后关于土地“五服”的内容,这再早也是春秋末战国初的说法了。

《禹贡》讲“九州”,有没有什么特点?有。

第一,《禹贡》里,“九州”做“螺旋排列”。

文中说,大禹治水,从龙门口开始;转了一大圈后,又回到龙门口。

所以,“芒芒禹迹”,具体来说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再回到冀。

第二,这样画了一大圈,就有了一个“中心”——冀。

《禹贡》,不仅讲大禹治水的行踪,讲到“九州”,还讲各州纳贡走什么路线,向哪里纳贡?向冀。

因此,一是,“禹贡”中的“九州”,反映的应该是西周人们对“天下”的理解;二是,冀州,是当时人们所认为的“中国”。

1963年,陕西出土了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上面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王城的重要历史事件。其曰:“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达文王,肆文王受兹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牧民。”

这是周成王建成洛邑王城后,祭天,讲述了文王武王的功绩,并向上天禀告,说以后他就居住在“中国”,在这里管理民众。

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关于“中国”的记载。

洛邑和冀州有关系吗?有。

《尚书蔡传》曰:“冀州,帝都之地,三面距河,兖河之西,雍河之东,豫河之北。”

《禹贡锥指》则说,冀州,北境至于阴山,东界以大辽水为限,包括现在的山西全境,还有河南北部、河北西部一小半,以及内蒙阴山以南、辽宁辽河以西大部。

这是《禹贡》作者所说的“天子”直接管理的地方,也就是“中国”。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眼界,也越来越广阔。

于是,战国时候的邹衍,提出了“大九州”概念,他把原来的“九州”,称为“赤县神州”,说在“神州”之外,还有与之相同的九个“州”。

从这时开始,逐渐的,原来的“九州”,和“中国”的概念重合了——“九州”即“中国”。

陆游《示儿》诗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不是“九州”概念缩小了,而是“中国”概念扩大了。

中国古代一直被称为九州,即使现在,在很多文人墨客笔下,也经常用九州代指中国。比如说,“九州风暴四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一,九州概念的形成

在传统的历史观念里,九州的概念是这样的。传说在上古时代,华夏大地爆发了一场罕见的洪水,这洪水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由此便有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当年大禹在治水时,走遍了天下的山河,并且给天下的山河情况做出了一番记录。

大禹根据他走过而记录下来的山川河流,把中国(当然,那时的中国,并非现在意义上的中国)天下划分出9个板块,这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九州。由此,以后的历代王朝,便把华夏大地称为九州,这便是传统观念中九州的来历。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大禹治水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中原地区,然后又辐射到中原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因此,那时的所谓九州,也仅仅是指现在中国大地的腹部地区而已。故此,传统历史留下的九州,一般是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另外,还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九州中有幽州与营州,没有青州和梁州。另一种说法是,九州中有幽州与并州,没有徐州和梁州。

二,关于“州”的演变

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除了君主所在的“中央”,州在行政区划中是最大的地方。

秦统一中原以后,实行的是郡县制。郡的区划最大。汉朝时,执行的是州、郡、县制。州的区划也是最大。

到了明清时代,省这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以后,州的管辖范围逐渐变小。

另外,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大禹治水的时候,把天下九州的地理情况铸在了9个大鼎上,并且从大禹时代以后,这九个大鼎成为了王权的象征,不过周朝灭亡以后,这九个大鼎也从此下落不明了。至于这世界上究竟有没有这九个大鼎,就没有人清楚了。

二,“九”这个数字的尊贵和深层涵义

那么,为什么古人要把古代中国分为九州,而既不是八州、十州,也不是百州、千州呢?

古人认为,九是阳数(奇数)中最大的数字,有尊贵之意,比如形容皇帝就用“九五之尊”。而五在阳数中处于居中的位置,有调和之意。这两个数字组合在一起,既尊贵又调和,无比吉祥,实在是帝王最恰当的象征。

“九”这个数字,除了具有数词中表示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以外,在古代汉语中,还经常表示“多”、“极多”、“最多”、“最大”的意思。

《素问》中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认为“九”是最高数,假如超过九,就要进一位,又回到“一”了。因此,从古至今,常用“九”表示“多”。

例如:记载历史上的齐桓公会合诸侯的故事,就用“九合诸侯”。“九”并不是代表真的是九次,而是多次;“九曲黄河”并不是说黄河真有九道弯,而是有很多弯、最多的弯。

“九死一生”中的“九”,也并不是表示真的是死了九次,而是历经多种磨难;“九牛一毛”中的“九”也不是说有九头牛,而是表示数量多。古人所说的“天为九天、地为九洲、月行九道、日有九光”中的“九”也都表示特别多,或者是极多,最多。
“九”从“多”又引申出“高”、“深”、极限等含义。例如:“九宵”、“九重天”、“重宵九”、“九泉之下”、“九九重阳节”中的“九”等。
由“九”表示多,逐渐延伸出“九”的倍数也常常用来表示多。

例如:“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表示某人武艺高强,各种武艺都非常通晓。用“就地十八滚”,表示躲避灾难的快速。用“女大十八变”,表示女子从小到大的变化多。用“十八层地狱”表示鬼域的多。用“三十六计”表示谋略之多。用“七十二行”表示世上行业之多。用“七十二变”表示法术之多。用“九九八十一难”表示艰难险阻之极限。用“三百六十行”表示行业之多。用“九千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表示人臣的尊贵荣耀。用“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表示跑得快。这些数字中的数词,也都是表示极“多”、最多,而并不是表示真的实际数字。

“九”为最高数,又与“久”谐音,所以自古以来被人们所喜爱以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历代统治者对“九”更是深爱。他们穿九龙袍,造九龙壁,无非就是想使其天下永久不变。

就拿我们古代建造的举世闻名的皇宫(故宫)来说,简直就是九的王国。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度都是九丈九尺;故宫内各个宫、殿,与大、小城门上金黄色的门钉,也都是横九排、竖九排,一共九九八十一颗;台阶的级数也是九或九的倍数;故宫内的宫殿房屋总数也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天坛、颐和园等皇帝所到之处,建筑也多以“九”或九的倍数为实际数字。

《史记》中有“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征)九洲。”从此以后,“九鼎”便成为传说中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传国之宝,并留下了“一言九鼎”的成语,以示说话的分量之重。在中央统治集团内部,设“九卿”,也就是从大的方面说,有九个重要官职,从秦汉到清朝,代代如此,一直延续了下来。

尽管我们的古人这么崇尚“九”这个数字,其实也只是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实际上并不是崇尚九,就真的能够长长久久。历史上的各朝各代并没有能够长久延续下来,那么多的皇位也同样并没能长治久安,只不过是利用了“九”与“久”的谐音来表达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九五之尊”的皇帝,都渴望“万寿无疆”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这是我们一定要明白的道理。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九州,就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天下”。据说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人们根据大禹治水的传说将他们所知道的地方划分成了九个区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九州。

需要指出的是,九州的划分并不是先秦的行政区划,这是应该注意的。

关于九州的说法,各种典籍的记载也有所不同,下面将作一介绍:

《尚书·禹贡》中的九州为:雍州、冀州、青州、粱州、豫州、兖州、荆州、扬州、徐州。

《尔雅·释地》中的九州为:雍州、冀州、徐州、幽州、豫州、兖州、荆州、扬州、营州。

《吕氏春秋·有始览》中的九州为:雍州、冀州、幽州、豫州、兖州、荆州、扬州、青州、徐州。

《周礼·职方》中的九州为:雍州、冀州、青州、幽州、豫州、兖州、荆州、扬州、并州。

九州的划分主要依据行政区划中“山川形便”的划分原则,即以大江、大河与大山为两州的划分界限,《禹贡》中有相应的说明,例如,“淮、海惟扬州”就是说淮水的南边、大海以西的地方是扬州,大概就是今天长江三角洲、鄱阳湖盆地和江南丘陵,“华阳、黑水惟粱州”即华山的南边、怒江的东边就是粱州,大致为今天的汉中平原和四川盆地。

以上就是我要给大家分享的九州说,现在好多人都不知道九州的原因就在于混淆了典籍中不同九州说法的原因吧,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估计都没有几个人能完全记住,我认为这是正常的。

大家还知道哪些关于九州的历史呢?欢迎在评论区交流学习。

古代有九州,现在的确有一些人不知道。但是,凡是搞中医职业的从业人员和中医药大学的教师、学生必须具备这个知识。根据所谓“天人感应”的理念即“天有九野,地有九州,人有九塞”。

《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成功后,他将天下分为:“冀、兖、青、徐、豫、扬、荆、梁、雍九州。

他又从九个州分别釆取矿石,铸造九鼎,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所以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这个问题应该是回答完毕。但似乎又缺少点什么!

九鼎现在何处?

《春秋左传》有祥细的档案记载,所铸大鼎的原材料由夏朝的九州牧提供青铜。由国家具体实施铸造。

不要以为只是铸造九只大鼎,那你小看当时国家的GDp了,在鼎的周身铸刻九个州各自的山川名胜风景、奇珍异宝,在负责这个工程的项目部中,全国的顶级高手云集!

九鼎完成后,象征九州,也象征国家的昌盛繁荣,夏禹当然视其为国宝,各方诸侯来中国朝拜时,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行礼如仪。

九鼎作为国家青铜器时代的代表作,是文明的标志。它在中华文明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九鼎完成后,成为夏、商、周国家政权底定象征。是建立国家政权的借代名词。

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九鼎的主意,如公元前的606年,楚庄王陈兵洛阳,兵临城下的楚王开始询问周鼎的大小重量,周定王无奈之下派出一个叫王孙滿的回复楚王:“.....鼎虽小犹重,反之再大也轻。周朝虽然现在处于下坡路,但是,弄明白哈,能够统一天下乃天命所在,天命尚未更改,所以不要问鼎的重量!”

这就是“问鼎中原”的典故。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25)周郝王死后,秦朝把九鼎从周朝首都雒邑抢掠到了秦国都城。但是,司马迁也有自相矛盾的时候,他老人家在巜封禅书》中又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意思是与宋国灭亡有关)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巜汉书》又有另一个版本:“周显王42年(前327),九鼎沉于今天的江苏徐州市的泗水中,殊途同归,看来九鼎在此处是最后的归宿地,而彭城(徐州)也成为历史上的“四战之地”。

后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急需九鼎,因为它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他立即派遣几千个“蛙人”在泗水打捞,至今没有收获。有清代的专家认为:“周朝国力衰弱,诸侯皆目中无人,周朝的某位王爷就毁鼎铸币,以救燃眉之急,对外就说是自己飞到泗水中去了.....爱捞不捞!”

”九州“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一些典籍中,当时的九州是华夏大地所划分的九个区域,只不过到了战国以后,九州中的”九“变成了一个概数,后有十二州、十三州之说,再后来州数就更多了,而所谓的九州也就成了古代中国的一个代名词,所谓九州大地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真正的九州也就只能从先秦时期的那些典籍中寻找。比如最早出现九州一词的《尚书》,还有后来的《周礼》、《尔雅》、《吕氏春秋》等,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别的典籍对九州有记载,不过这四部典籍比较有代表性。我们可以从这四部典籍中来看一看先秦时期的九州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史记·五帝本纪》中在提到禹的时候有这样的记载:“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就是说大禹治水时,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分别是:冀州、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惟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这是《尚书·禹贡》中关于九州最早的记载和划分,也是后世最为认可的一种说法,大禹不仅定九州,还为此铸造了九鼎,鼎上刻有九州的名山大川、奇水异物,这就是所谓的禹制九鼎。先秦时期关于九鼎的故事很多,后世能知道的比如秦武王举鼎而亡(据说举得正是象征雍州的龙纹赤鼎),还有有名的两个成语:问鼎中原和一言九鼎等。

九鼎是九州的象征,不过,九州有时候或者是有段时间内并不是只有九州,还有一种说法是十二州,这是东汉经学家马融的说法,即原本华夏之地确实如《禹贡》所说的那样划分为那九州,但舜觉得冀州太大了,遂从冀州分出来了并州、幽州和营州。

明朝张岱在《夜航船》中的记载和和马融说的略有不同,张岱记载的是:舜觉得冀州和青州太大,遂从冀州分出来了并州和幽州,从青州分出来了登州,因此就有了十二州。至于这十二州真实存在的时间,是否就是舜的时期,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先秦时期的九州划分应当不是固定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划分,虽然大体上差不多,但还是有区别的,这也是为什么先秦时期以及汉朝时期很多典籍记载的九州有所不同的原因。

比如《周礼·夏官司马·职方氏》中记载,九州为分别为:

  • 东南的扬州,内有会稽山和具区大泽、三江和五湖;
  • 正南的荆州,内有衡山和云梦泽,更有长江、汉水、颍水、湛水;
  • 河南的豫州,内有华山、圃田大泽、济水、波水、灌水;
  • 正东的青州,内有沂山、望诸大泽、淮水、泗水、沂水、沭河;
  • 河东的兖州,内有泰山、大野大泽、河水、沸水、卢水、潍水;
  • 正西是雍州,内有岳山、弦蒲大泽、泾水、衲水、渭水、洛水;
  • 东北的幽州,内有医无阊山,貘养大泽、河水、沸水、淄水、时水;
  • 河内的冀州,内有霍山、杨纡大泽、漳水、汾水、潞水;
  • 正北的并州,内有恒山、昭余祁大泽、虖池水、呕夷水、涞水、易水。

根据《周礼》的这个记载,它区别于《禹贡》的就是没有徐州和梁州,但有并州和幽州。实际上九州有梁州的记载并不多,除了《周礼》中没有外,《尔雅》和《吕氏春秋》等著作中也都没有。

《尔雅》中记载的九州是这样的:“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间曰兗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尔雅》中没有《禹贡》中的青州和梁州,倒是有营州和幽州。

而《吕氏春秋》中关于九州的记载则和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结合了起来,即:河汉之间的豫州是周、两河之间的冀州是晋国、河济之间的兖州是卫国、东方的青州是齐国、泗水之上的徐州是鲁国、东南的扬州市越国、南方的荆州市楚国、西方的雍州是秦国、北方的幽州是燕国。

这个记载中没有《禹贡》中的梁州,而有幽州。《吕氏春秋》是秦国相邦吕不韦召集门客所著成的典籍,将九州和诸侯国联系起来自然说得过去,这很可能是当时战国时期的九州划分。

虽然这些记载中的九州各不相同,但后世认可的主要还是《尚书·禹贡》中的记载,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汉朝时期的很多典籍中涉及到地理划分的时候多依照的就是《禹贡》,比如《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等,在提及疆域划分和地理位置的时候,参考的都是《禹贡》。

到了宋代,甚至还有关于禹贡九州的《九州山川实证总图》对禹贡九州就行了形象的绘制,此图就保存在北京图书馆中,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墨印地图实物。

从中可以看出后世对大禹定九州是比较认可的,虽然后来在不同的时期或许会有不同的划分,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华夏大地的疆域再扩大,因此九州也就有了变化,到了汉朝时期,所谓的九州就已经不再是先秦时期所说的具体的九州了,因为九州变成了一个概数,也就是说华夏大地不惟有九州。

比如到了东汉时期,东汉的疆域就划分成了十三州,即:幽州、冀州、并州、兖州、司州、豫州、徐州、荆州、青州、扬州、凉州(先设雍州,后改凉州)、益州、交州。

当然,即便已经成了十三州,甚至后来州的个数继续增加,但提到华夏大地,还是可以说成是九州大地,因为九州本身已经变成了华夏大地的另一个称呼,即便到了现在,也可以用九州大地来形容我们的国家。

首先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关于中国古代的说法有很多种,而这些说法都是不尽相同的。其中《尚书》中记载的九州分别是:冀州、衮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而《尔雅.释地》中记载的九州为: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幽州、营州。《吕氏春秋》中说记载的九州为:冀州、衮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幽州、并州。所以关于九州的具体州还是一直比较有争议的。

中国九州这个称呼根据先秦的古籍记载在大禹时期就有,然而不同的朝代对九州的划分都不尽相同,但是也都是大同小异。虽然基本每个人中国人都听过九州这个名字,也都知道九州泛指中国,但是现在大部分的人还是不知道九州是那几州,这也是传统文化普及得不到位的一种表现。我们作为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我们怎么能不认识,不了解我们的文化呢?以后当我们再说起九州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九州是那些州。这也是我们自诩为九州之子的资本。

0
回帖

中国古代有九州,是哪九州?现在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是这样的吗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