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买不起汽车,你怎么看
在新加坡拥车(以普通日系、德系车为例),主要有以下几个费用,1)车价(一次性,几万到十万、数十万不等);2)拥车证(就是车牌,10年有效,按最新标价,排气量1600CC以下的,42902;1600CC以上的,49189。平均下来每年4200-5000不等);3)路税(1年1次,从数百到上千元不等);4)车险(一年一次,视安全行车折扣,从几百到数千都有);5)燃油及各种保养费用等(如果按一年2万公里来算,费用大概是5000)。
以车龄10年来大致计算,一年的用车成本,至少在2万朝上。而新加坡大约八成人居住的组屋,一套使用面积100平方米(建筑面积大概120平方米)的四房式,平均售价差不多30万;同样面积的公寓,普通地段的不到150万应该可以拿下(以上数据都是新币)。所以你就不难理解,新加坡人买车,是一个多么大的决定了。
如果说新加坡豪车少,那也未必。富人家的蓝博基尼、玛莎拉蒂、法拉利……停在大车库的场景,不可谓不壮观。
法拉利开会
有人曾经提出,在新加坡标拥车证,应该采用递进制,比方说个人名下第三辆之后,应该底价更高,以保持汽车价格尽量平稳普及,成为真正的代步工具,而不是放在家里摆美,你怎么看?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也是一个国家。新加坡650万人口,国土面积很小,人均收入很高,共公交通非常发达便捷。新加坡政府严格控制私人买车,人们出行一般是以公交车、地铁、出租车,非常快捷方便。新加坡人多、地少仅仅是一座城市,车辆容量有限。所以,新加坡严格控制私人买车。
说到新加坡私家车,恐怕许多人都会立即想到是昂贵,比如拥车证,拥堵费,等等。可据我观察,新加坡私家车其实很多,每个组屋区周边,都停满了车。我在新加坡认识的人里,绝大多数都有车,而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普通职员。
看到有个介绍,说在新加坡买私家车的话,各项税费总计每年要两万多。有人立即将其换算成人民币,从而得出昂贵的结论。
事实上,您要是不换算,也就不觉得贵了。毕竟,两万多新元是针对新加坡居民,而不是咱们这些挣人民币的中国居民。您想想,咱们养辆车,也不便宜呀,比如每年的交强险和车船税,每年的过路费与停车费。
上次撰稿时,提到一位车主每年停车费一万出头儿,有人对此质疑。后来我在周围朋友圈里询问了一下,除了少数几个住家是机关大院之外,其余的,在家,在单位,都得交停车费。少的每年五六千,多的每年1.2万。但是,据我观察,也确实有不少人省略了这笔费用,比如我家的几位邻居,永远把车停在住宅区外面的路旁。曾有几位同事,上班停车时,把牌子摘下来,让交警想贴条却无从下手。
我不知道想方设法节省停车费的人,究竟有多少。但我觉得,如果咱们这像新加坡那样,严格照章收取停车费的话(北京市区是车库每小时六元,路边每小时10元),还能有多少人每天开车上班?
新加坡人均收入比咱们高很多,将其收入与其物价对比,恐怕比咱们便宜。比如,有一次在“榴莲壳”附近的一家饭店停车13小时,我记得往外走时显示屏显示17.5新元。就在今天白天,我在北京中关村停车将近三小时,停车费27元。换算的话,肯定是人家贵,但刚才说了,此时换算显然是不公平的。所以,说新加坡人买不起汽车,我觉得这个命题有些怪。
新加坡政府通过拥车证、拥堵费,肯定能起到减少私家车的作用。但我认为不是绝对的。
另一方面,新加坡城市布局比咱们合理(说到这又想起梁思成先生了),公共交通不像咱们那么拥挤不堪。这恐怕也是一部分人不购车或不驾车出行的原因。
新加坡人买不起汽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政府严格控制,不允许大多数人拥有私家车,一系列的调控措施使得市民望而却步。比如,必须持有拥车证才能购车等;
第二:新加坡国内没有汽车制造业,汽车全依赖进口。高昂的关税及繁琐的手续使得汽车价格高得离普,这也阻止了市民购车的欲望;
第三:公共交通非常发达,市民出行方面,没有必要购买汽年;
第四:新加坡是个高度化的城市国家,也是个蕞尔小国,寸土寸金。城市人口密度在世界首屈一指。私家车多了,不仅道路运行不畅,恐怕连找个停车的地方都很困难,所以市民不愿意买车;
第四:由于新加坡国土面积太小,纵深有限,即便你买了个车,恐怕也跑不了几公里就出国了,所以市民买车很不适用。
第五:新加坡交通管制十分苛刻。罚款、扣分、吊销驾照等规则无处不在,一不小心就会撞到,处罚非常严明。比如开车接听电话也必须接受处理;有些违规行为的当事人甚至还会遭受鞭刑。这也是市民怕开车的原因之一。
以上种种,是新加坡人买不起车或不愿买车的主要因素。
谢邀!看了这个题,我突然就想到了一句话: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曾几何时,我们国内的爱车吐槽帝们都拿着汽车的各种税费说事,掰着指头算买一部车要比美国贵多少?然后怨气如滔滔江水……
不知道如果他们看了这个问题,又是何种的感慨呢?心如死灰的绝望有木有?
其实,这个问题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政策制订问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才是好的?那要看这个政策是否符合当地的国情、民情和发展理念。
新加坡,我们都知道,它是个面积仅有719平方公里的城市国家,在这片不大的地方生活着长住人口550多万,人口密度达7908人/平方公里。这个国家经济发达,家庭年均收入达到接近50万人民币。
新加坡被称为“花园城市”,不大的国土上拥有大大小小340多个公园,居民区平均每500米就有一个公园,绿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5%,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而且这个国家乘用车保有量只有70万辆,仅相当于安哥拉、格鲁吉亚的水平,位列全球90位左右。
收入与汽车拥有量严重不成正比,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新加坡政策制定者的“功劳”了。他们多管齐下,一方面通过提高税、费来增加养车的成本,使得人们买不起车,即便买的起车也养不起车。比如高昂的关税、高价的拥车证和无处不在的电子道路收费系统等等。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绿色环保交通工具来控制污染和方便人们的出行。新加坡人对此也开玩笑的说,养一部车子,不如养三个老婆。
正是因为新加坡领导者的政策“适销对路”,所以,不但取得了新加坡人的支持和谅解,还彻底解决了全球性的道路拥堵问题,为新加坡赢得了“全球治堵最成功的地方”的美誉,更打造了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花园城市”。
当然,新加坡这个政策能成功,还有个重要原因,它是个城市国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应该说,新加坡的政策值得我们中国学习和借鉴,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都存在大气污染和道路拥堵问题,很多地方政府虽然也采取了诸如限购令、摇号挂牌、单双号限行等措施,但吐槽的多,理解支持的少。这既是一个国民素质问题,也与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有关系,毕竟这是个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