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两个人重名,而且两个人还是很厉害的?

5天前 (02-10 21:29)阅读2回复0
wojiukan
wojiukan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179591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359183
  • 回复0
楼主

历史上有没有两个人重名,两个人还是很厉害的?

历史上名人一麻袋,特别是汉朝、魏晋时期,你到街上叫一声“王咸”、“刘章”、“陈参”,估计有一圈人转头冲你“哎”。即使在一个家庭里,儿子和孙子,侄子和女婿都是同名的,疯了吗?

历史上有没有重名的两个人,而且两个人还很厉害的

以下是一些同名的历史名人,然后告诉你一个古人多个名字的原因。

  • 一对“韩信同样是开国功臣

刘邦账下有两个韩信。他们不仅有相同的名字,而且有相似的结局。为了区分他们,后人不得不称“学习成绩”稍差的韩同学为“韩王信”。

被称为“兵仙”的韩信,最终被刘邦“兔死狗煮”、“鸟尽弓藏”的那个。他是三好生,大家都很熟悉,不赘述。

另一位韩信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韩襄王的孙子,出身地地道道的贵族背景,远不如依靠“漂母”救济的韩信。

历史上有没有重名的两个人,而且两个人还很厉害的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韩王信跟随族兄弟韩成起兵。韩成战死后,他和张亮一起投靠刘邦,因战功被封为韩王,封地在荥阳。

后来刘邦觉得荥阳太重要了,就封了韩王的信。代地与匈奴接壤。面对匈奴的反复入侵,韩王信力不足,不得不私下向匈奴乞讨。刘邦很生气得到一封信:你不是卖国求荣的叛徒吗?

于是刘邦多次派使者骂韩王信。韩王信心里害怕,老刘绝不是个好茬,干脆趁他还没把刀架在脖子上,反了个球。

后来,刘邦派柴武指挥官,平息了韩王信的混乱,杀死了他。韩王信也成为刘邦消灭的第一个不同姓氏的王子。汉文帝时期的著名将军韩颓是韩王信的儿子,韩燕是韩颓的孙子。

历史上有没有重名的两个人,而且两个人还很厉害的

  • 两个“刘秀谁是真命天子?

我们熟悉光武帝刘秀,我们也知道他以“刘秀为天子”的预言出兵,赢得了世界。但你可能不知道预言中的“刘秀”根本不是指“这个刘秀”,而是指别人。

预言中的“刘秀”是一个叫“刘欣”的人。为了避开汉哀帝刘欣,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刘秀。刘欣改名时(公元前8年),刘秀还没有出生(公元前6年)。

刘欣是刘邦弟弟刘交的后代。他和父亲刘翔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学术专家。刘欣还有一个叫王莽的朋友,所以他的命运也与王莽紧密相连。

王莽成为皇帝后,刘欣成为新朝一人以下万人以上的“国师”。但在新朝晚年,一对好兄弟反目成仇。当时,有一位术士叫西门君辉。他不知道从哪里得到“赤伏符”,说“汉朝很受欢迎,刘秀是天子”。

事实上,他们想借助刘欣的影响力推翻王莽的政治把戏。当然,刘欣的计划失败了,一群人都被杀了,刘欣也自杀了。

但后来这个预言被刘秀“偷”了,移花接木戴在自己头上,你觉得神奇吗?

  • 连“王莽实际上有两个

然后说王莽,很多人都不知道,历史上连“王莽”这样一个怪癖的名字都能重。

自力更生的王莽不用多说,大家都很熟悉。另一位王莽是汉武帝末年的官员,他的职位是卫尉,至少比皇帝王莽大80岁。

卫尉是北军统领,负责皇宫宿卫,位列九卿。但是王莽的事迹并不多,史书上也没有他的传记,所以不为外人所知。他的“名声”全靠儿子王忽。

王忽时为侍中,内朝官为汉武帝当决策参谋。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留下遗诏:霍光、金日瑞、上官杰辅政。但就在圣旨宣读之后,王忽辞职了:我一直在皇帝身边,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圣旨。我怀疑这是伪诏。

王忽的话就像一颗重磅炸弹。汉昭帝是汉武帝任命的接班人吗?霍光等人有没有做法?后人一直有疑问,其中王忽的话就是证据之一。

大权掌握的霍光怒不可遏,叫王莽骂,吓得王莽回家就杀了王忽。至于谁是穿越者,你有最终决定权。

  • 两个“杜子夏“帽子的区别

事实上,我们不必担心古人的重名,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出于尊重而称呼对方的名字,而不是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这避免了重名的尴尬。

然而,名字的大小也很麻烦,古人的大小也很常见。例如,在汉代成帝时期,有两个“杜子夏”,一个叫杜秦,另一个叫杜叶,两个“杜子夏”站在法庭上,也很挠头。

如何区分它们?当时,人们给他们起了个绰号。杜叶被称为“大冠杜子夏”,杜钦被称为“小冠杜子夏”。你为什么这么叫?因为杜叶总是喜欢戴高帽子,杜秦戴着“小帽子”。

然而,当杜钦听到这个名字时,他非常生气,想打人。没有人敢在他面前这么叫,因为这是一个侮辱性的名字。原来“小帽子”不是“冠”,而是指杜钦的“眼罩”。杜钦天生失明,不得不戴眼罩给人看。

呃...看起来古人也不靠谱,竟然这么恶搞。

  • “疯狂”陈咸”、“王兴”、“王商”、“刘章”们

除上述名人外,如果我们仔细挑选,估计三天也说不完,太多了。再举几个例子:

西汉末年,陈咸至少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总理陈万年的儿子,他与淳于长、萧育、朱云等人混在江湖上。另一位陈咸不与王莽打交道。新王朝建立后,他坚持“非官王莽”,一生隐居在山林中。南宋还有一位陈咸,他是宋孝宗的进士。他的官方声音很好。

汉元帝有个表哥叫王商,曾经是宰相,后来被皇后王政君的哥哥王凤杀死。王政君有一个弟弟,也叫王商。多年后,他接替王凤当将军。其实同时也有一个王商,是另一个外戚的孩子。这三个王的外戚,一个是汉宣帝的母亲,一个是汉宣帝的皇后,一个是汉元帝的皇后。

王莽有一个儿子叫王兴,他的孙女婿也叫王兴。你可能会问,古人不是“同姓不结婚”吗?孙女是怎么嫁给同姓的?事实上,古人是“同姓不结婚”的。例如,王莽的妻子也姓王。

刘邦的后代多如蚊蝇,一巴掌就能杀死几只。比如刘章至少有四个:刘邦的妾刘肥的次子朱虚侯刘章、光武帝刘秀的侄子齐王刘章、淮阳王刘章、常山王刘章。

其他的,如刘义、刘懿、刘宜、刘德、刘兴、刘康、刘恭等,重复利用率很高。

最初,我认为现代人的水平很低,他们的名字也没有创意。他们总是在那些词上打转。出乎意料的是,古人也是如此。古人多个名字的原因如下:

第一,时代特征是由此造成的

历史上重名最多的时期主要集中在汉魏晋,这与当时的社会习俗有关——崇尚单名。为什么人们有这么奇怪的习俗?

由于儒家思想自西汉以来就成为一种显著的学习,儒家思想学生发现了纪旦、孔丘、孟可、荀匡、颜回、李耳等先贤的规律。,都是单名,所以全社会逐渐形成共识:单名就是向古代圣贤学习,然后干脆认为只有二流子才会有双名。

例如,王莽有一个孙子叫王宗,后来因谋反而被杀。王莽深感羞耻,把他的名字改成了“王会宗”,以示羞辱。

后来连匈奴人也跟着赶时尚,比如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囊知牙斯(乌珠留单于),改名为“智”。

二是士族豪门化的结果

自从儒家获得“独尊”地位以来,西汉时期出现了“家学”,于是诞生了一批豪门士族集团,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新的政治集团——士族阶级。

如刘氏、王氏、颜氏、欧阳氏、韩氏、陈氏等,这些掌握特权的家庭,子孙后代繁殖速度极快,因此重名的概率也大大提高。

第三,常用字堆的结果

这个古人和现在的人一样,名字也很时尚,没有人会给孩子起一个阿猫阿狗的名字,所以他们盯着二十个意思美丽的词。

这种现象直到南北朝后期,尤其是隋唐时期,随着门阀士族集团的衰落,以及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文化的融合,双名开始流行,阅读逐渐平民化,疯狂的重名时期告别了我们。

0
回帖

历史上有没有两个人重名,而且两个人还是很厉害的?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