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各品级官员俸禄多高?折合人民币多少,为什么很多清官终身都很清贫
清朝的各品级官员俸禄多高?折合人民币多少,为什么很多清官终身都很清寒
我是棠棣,1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1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1世,为学、交友而已!
清代官员收进分为俸禄和养廉银:
1、俸禄
这里所说的俸禄,是指定期定量发给的正俸和俸米。清代的俸禄,按照不同的身分和职司,分成6大系列。
1、宗室世爵俸禄:
顺治元年十月,清廷始定诸王、贝勒、贝子、公俸禄,摄政王 30000 两,辅政王 15000 两,亲王 10000 两,郡王5000 两,贝勒 2500 两,贝子 1250 两,镇国公、辅国公俱625 两。顺治7年议准宗室世爵除给银外,又发禄米。
其银米数后来屡有调整,最后确定为:
亲王岁给俸银 10000 两, 禄米 10000 斛;
世子岁给俸银 6000 两,禄米6000 斛;
郡王岁给俸银 5000 两,禄米 5000 斛;
长子岁给俸银 3000 两,禄米 3000 斛;
贝勒岁给俸银 2500 两,禄米 2500 斛;
贝子岁给俸银 1300 两,禄米 1300 斛;
镇国公岁给俸银 700 两,禄米 700 斛;
辅国公岁给俸银 500 两,禄米 500 斛;
1等镇国将军岁给俸银 410 两,禄米 410 斛;
2等镇国将军岁给俸银 385 两,禄米 385 斛;
3等镇国将军岁给俸银 360 两,禄米 360 斛;
1等辅国将军兼1云骑尉岁给俸银 335 两,禄米 335斛;
1等辅国将军岁给俸银 310 两,禄米 310 斛;
2等辅国将军岁给俸银 285 两,禄米 285 斛;
3等辅国将军岁给俸银 260 两,禄米 260 斛;
1等奉国将军兼1云骑尉岁给俸银 235 两,禄米 235斛;
1等奉国将军岁给俸银 210 两,禄米 210 斛;
2等奉国将军岁给俸银 185 两,禄米 I85 斛;
3等奉国将军岁给俸银 160 两,禄米 160 斛;
奉恩将军兼1云骑尉岁给俸银 135 两,禄米 135 斛;
奉恩将军岁给俸银 110 两,禄米 110 斛。
以上共 21 等,最低和最高的俸禄差距达 90 倍,可见待遇的悬殊是很大的。
2、世爵俸禄:
1等公岁支俸银 700 两,2等公 685 两,3等公 660两,1等侯又1云骑尉 635 两,1等侯 610 两,2等侯 585两,3等侯560 两,1等伯又1云骑尉 535 两,1等伯 510两,2等伯485 两,3等伯460 两,1等子又1云骑尉 435两,1等子 410 两,2等子 385 两,3等子 360 两,1等男又1云骑尉 335 两,1等男 310 两,2等男 285 两,3等男 260 两,1等轻车都尉又1云骑尉 235 两,1等轻车都尉 210 两,2等轻车都尉 185 两,3等轻车都尉 160 两,骑都尉又1云骑尉 135 两,骑都尉 110 两,云骑尉 85 两,恩骑尉45两。还有不列等的闲散公255 两,闲散侯 230 两,伯品级官 205 两,子品级官 180 两,男品级官 155 两,轻车都尉品级官 130 两,骑都尉品级官 105 两,云骑尉品级官 80 两。凡在京8旗世爵,每俸银 1 两,兼支给米 1 斛。
3、文职官俸
顺治元年,曾按明例“支给俸禄柴直”。十3年(1656年),裁汉官柴薪银。雍正3年(1725年),定在京大小汉官照俸银数日发给俸米(原来每人年支米 12 石)。计清代文职官俸十等:1品岁支银180 两,米180 斛;2品 155 两,米155斛;3品130两,米130斛;4品105两,米105斛;5 品 80 两,米 80 斛;6品 60 两,米 60 斛;7品 45 两,米45斛;8品40两,米40斛;正9品33.114两,米33斛1.14 斗;从9品兼未进流 31. 52 两,米 31 斛 5.2 斗。此外还有少数不列等的官员别作专门规定。
从雍正年间起,鉴于京官缺少额外陋规,生活清苦,所以特支给双俸(米除外),这加倍支给的银两,喊做恩俸。1些高级官员,像大学士、尚书、侍郎,俸米也可加倍发给。
4、武官官俸
8旗士兵进关后每人给地 30 亩,免收赋税。康熙时期逐渐确定:8旗前锋、护军、领催,每人每月给饷银4两,每年给米 48 斛;步军是银 1. 5 两,米 24 斛;步军领催是银2两,米24 斛;甲兵是银 3 两,米 48 斛,同时还有1定数量的马乾银发给马甲,嘉庆时,京营8旗仍然是饷银按月支饷米按年支,而驻防8旗的饷银饷米均按月支给。
驻防8旗的饷银是:马兵2两,步兵1.5两,守兵、弓匠、铁匠1两,水师水手、匠役 2 两;饷米是:马兵、步兵、守兵2.5斗,铁斤、号匠 2.5 斗至 3. 5 斗,水师水手、所役3 斗。此外,8旗驻防官兵还有丁粮、马乾,即家属口粮和马匹草料,每丁月支粮米 2.5 斗,每马按季支豆 6 至 9 斗,支草 30 至 60 束,亦可折给银两自行摘买。
绿营兵的饷银、饷米、马乾均按月支给:马兵 2 两、步兵1.5两、守兵1两;马、步、守均给米3斗。每马冬春月支豆9斗,夏秋月支豆6斗,草均支30 束,每束重7斤,与乾可因时因地折银支给。又,绿营官兵每月发饷时,把总以上的武官每人扣 2 钱,马兵每人扣1 钱,步兵扣 5 分,守兵扣3分,存贮在兵营内,以备买补马匹用,称朋扣。
以上是8旗和绿营平时的俸饷,称坐粮;以下再谈谈8旗和绿营战时加给的俸饷,称行粮。
乾隆帝鉴于清军出征作战时,俸饷“向无1定章程”,以致有些官员“妄照军需之例办理,实属错误”,因此,特命军机大臣与各部大臣制定出《户部军需则例》《兵部军需则例》《工部军需则例》,对清军官兵出征时的俸赏行装和盐菜口粮做了具体规定。
有关俸赏行装的规定:由京师派往出征的王、公、侯、伯赏俸1年;镇国将军等赏俸 2 年;职任大臣官员及世职官员,各按品级赏俸 2 年;兵丁赏整装银 40 两;官兵之跟役每名赏皮衣银 2 两。派往出征的各省绿营官兵,提督以下武官各按品级赐给 2 年俸银;外委赏银 15 两;马兵 10两;步兵、守兵、新募兵丁各赏银 6 两。
5、外藩蒙古俸禄
分9等:汗岁支银 2500 两,缎40匹;亲王2000两,缎 20 匹;世子 1500 两,缎 20 匹;郡王1200两,缎15匹;长子、贝勒各800两,缎13匹;贝子500 两,缎 10 匹;镇国公 300 两,缎 9 匹;辅国公 200两,缎7 匹;札萨克1等台吉 100 两,缎 4 匹。
又,科尔沁部亲王照汗例支俸,郡王照世了例支俸,赐有达尔汉号的岁支银 20 两,缎 4 匹。在蒙古贵族中,有的人轮值充当乾清门行走,他们有专门的俸银,其中1等台吉岁支银 100两,2等台吉 80 两,3等台吉 60两;加有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世爵的,照8旗世职,减半给俸。还有1些蒙古官员,则比照8旗武职官减半支俸。
6、回爵之俸
这主要是指编进札萨克的哈密、吐鲁番两地的王公、台吉。最高的是郡王岁支银 800 两,辅国公 200 两,1等台吉 100 两,2等台吉 80 两,3等台吉60 两, 4等台吉 40 两。又有不列等的内大臣,照8旗减半支俸,侍卫照8旗1例支俸。还规定每俸银 1 两,兼支米1 斛。
上述文武官员等体,每年均分春秋两季发给。截体旧期,春季以正月2十日为限,秋季以7月2十日为限,1般都由各衙总领后,再加分支,有的官员因受降革留任的处分,其俸银亦相应降支或停支,不过俸米仍照常发给。
清代的俸饷制度,最突出的1点就是系列太多、太繁琐。把几个系列综合对比来看,宗室贵族和世爵人员,明显地受到优待。1个宗室亲王的年俸是银 10000 两,米10000 斛, 这比1般文职1品官银 180 两, 米 180 斛,高出55 倍多,与其最低的奉恩将军相差无几。按照世爵制度的规定,子的品衔是1品,可它的俸银却各是435 两,410两,385 两,360 两,以及相应的俸米。这比在职1品官又高出1倍到1倍多,即使加上恩俸,也只算大体相等。
何况世爵人员很多兼领其它职务,还可得到不少好处。清朝政府之所以作此规定,主要还是为了保障满洲宗亲和8旗世家的特殊利益。至于给外藩蒙古和“回部”上层分子以1定的岁俸,亦具有明显的笼络之意,并通过他们以达到边疆的稳定。
2、养廉银
养廉银制度,系清代所独有,属正俸以外的附加饷银。
1、养廉银基本情状
它最先行之于各省府州县地方官,后来又逐渐妥善到武职和京师其它官员。
养廉银的出现,与有清官员的低俸制是分不开的。本来,明代的官俸已属于低下的了,可清代又比明代相差甚远。按明代的正1品官,月俸米 87 石,以每石粮折银 1 两计,约相当于清朝1品官的3.87倍。又如明正7品官月俸米7.5石,正9品官5.5石,亦相当于清同级官的1.33倍和1.3倍。
按,清初沿明例,各衙门都有家人口粮银,州县宅署修理银,香纸蜡烛银等等,后因财政困难,次第都被取缔 。如此菲薄的俸银,要保护1家人的生活和各色应酬,那是很难想象的。特殊是1些地方府州县官,迎送往来频繁,加上还要敦聘幕僚,蓄养门客、长随,都得掏自己的腰包,于是只有另辟蹊径,追求进项,一般的做法是多收取耗羡以充私用。
1些职位较高的官员,如督抚布按,以及道府等职,因不直接经手钱粮,就用收取规礼银的方法 以得好处。当时,凡参谒晋见,年节时序,生辰喜庆,题授保荐,升转往任等等,下属官员都得备礼进献。康熙时,据江宁织造曹寅的奏报,仅两淮盐课1项,每年就要孝敬“江苏督抚司道各衙门规礼共3万4干5 百两有零”。康熙5 十6年(1717年),江西巡抚白潢胪列该衙门年收规礼银的名目和数额,计节礼银约 50000 两,征漕规礼银 4000 两,湖口、赣州2关规礼银 2400 两, 盐商规银 10000 两,银粮平头银8000 两,合共 74400 两。
据雍正初黄炳奏报,山东巡抚衙门每年的陋规收进是“各属节寿礼银6万余两,丁地规礼银1万余两,司库羡余银3万余两,驿道粮道规礼各2千两,盐道暨盐商规礼各3千两,通计共银十 1万余两”。最惊人的是杨宗义当河南巡抚时“1年所有各项陋例不下2十万两”。
甚至连素称贫瘠的贵州省,每年巡抚衙门也可得 10000 两以 上的规礼银。以上都是各省督抚自行申报,有案可稽的数额,至于在此之外私相授受、隐瞒不报的,应不在少数。
滥征耗羡和无节制地收受规礼银(实际上也出自火耗),既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更无益于吏治。所以从雍正年间起,清朝政府在确定耗羡比例,推行耗羡回公的基础上,决定实行养廉银制度,“养廉者,君恩豢养以呵保其廉隅也”,也就是把耗羡银中的1部分,发给各级官员,以为养廉之用。
清代地方各级官员的养廉银数,最早定于雍正年间,后来乾隆时又有弥补调整,现据光绪《清会典事例》所载,将总督、巡抚至州县官的养廉银数抄列如下:
总督:13000-20000 两,巡抚 10000—15000 两,布政使 5000--9000 两,按察使 3000—8444 两,道员 1500--6000 两,知府 800—4000 两,知州 500--2000 两,知县 400—2000 两。还有像河道总督 6000 两(其中北河总督系直隶总督兼领,支银1000 两),管河道员 2000—4000 两,漕运总督 9520 两,盐运使2000—5000 两,盐法道 2000—4240 两(兼任加领不列)。
除各衙门正印官外,所有佐贰官也都有养廉银。雍正7年,署福建总督史贻直等奏请,“闽省内地佐贰杂职微员共计2百1员,每员每年议给银2十两”,与正印官相比,实在太冷酸了,所以后来又有所提高,但1般也就是数十两至数百两不等,但同知1职,亦有达到千两以上的。
自地方官推行养廉银制后,京官的薄俸问题更显得突出了。雍正6年(1728年),清廷首先决定发给双俸,即前面说的“恩俸”。后来又在各省解部银两和户部3库赢余银中,拨出1定的数额,以为养廉之用。份额最大的户部,得92300 两,其它像吏部得 10000 两,礼部 5000 两,理藩院2000 两、都远少于户部。
这些银子,再在各官员中进行分配。以户部的 92300 两银子为例,分给尚书、侍郎等堂官17200两,司员、笔帖式14980余两,再余下各发给各司库郎中、员外郎、主事、大使、库使和笔帖式等。
在京8旗大臣的养廉银总数,每年是 86000 两,得到最多的是领侍卫内大臣,900 两,其余由百余两到数百两不等。至于1般在京武职的养廉银,以8旗大臣岁分所余通融匀派,没有确定的数额可言。所以对于多数京官来说,正俸仍是最重要的。
2、养廉银的特征
总括清代的养廉银,大体有如下特征:
(1)养廉银虽是作为弥补正俸不足的1种附加俸,但它的数额在多数官员中,要大大高于正俸。比如1个正7品的知县,养廉银就要高出正俸的 10- 40 多倍,总督、巡抚的养廉银,竟比原俸高出百倍以上。故自有养廉银以后,对相当1部分官员来说,附加俸已成为最主要的收进,相反,正俸却退居很不显眼的位置,使清代低俸制的局面有了根本的改看;
(2)发给养廉银的准则,不以官员的品衔衡量,而是按职官地位的轻重和事务繁简而定,即使同1职务的总督,其养廉银不1样,高的可到20000 两,最低只有13000 两,最高和最低相差 7000 两(按据《清朝文献通考》载,最高的两江总督养廉银达到30000 两)。又如同为7品知县,养廉银也有400到2000 两的不等之数,高低之间的差距更大。这种以事务繁简来规定俸禄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比笼统地以品级定数,更显得合理些;
(3)发给养廉银的重点是地方行政官,这1方面是因为他们为临民、治民之官,诸凡钱谷赋税,刑狱审理,以及朝廷政教的推行,都得通过省府州县,事务最繁最重;另1方面亦是考虑到,在官员队伍中,若是将这些直接经手钱粮、刑名人的养廉工作做好了,那么贪赃舞弊之事就能相应减少,有利于整个吏治的好转,对稳定基层统治秩序,也大有好处。
3、清官穷困的原因和1两银子换到现在到底值多少钱?
1、清官穷困原因
清代官员的俸饷,虽然正俸严重偏低,但比较核实,加上后来的养廉银,这就超出明代的水平了。最大的问题是拨给各级政府的公费银太少,常要通过官员捐俸的方法 来解决,而清代幕客、长随等人的数量又相当浩大,要食之于官,用之于官。这样,即使有超出正俸几倍几十倍的养廉银,也往往不够开销,造成“陋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
及至清末咸丰、同治以后,因国家财政困难,裁削各项经费,同时也影响到官员的俸银。如咸丰7年(1857年),清廷以“军需孔亟,自督抚以至州县各裁减养廉以佐兵饷”,几十年来未予“赐复”,官员们便“托词于养廉不足,肆行侵渔”,再加上其它政治上的原因,吏治亦因此更加腐朽。
2、1两银子换到现在到底值多少钱?
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间,每升最优质的大米价格在10余文(1两银子等于1000文)。据《清会典》记载计算,当时的1升相当于现在的1.5斤,也就是说,1两银子足以买150斤最优质的大米。如果以现在每斤米3元人民币计算的话,那康熙到乾隆年间的1两银子就相当于现在的450元。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5 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3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1两4钱6分。”清朝时期1石相当于现在的156.45斤。换算下来,当时的1两银子可以购买107斤左右的粮食。还是以每斤粮食3元人民币计算,光绪年间的1两银子就相当于现在的321元。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看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1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