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发生的场景感觉似曾相识,好像在梦中或者其他地方遇到过,谁能解释解释_寺、庙、观、庵到底有什么区别,“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这种说法准确吗
现实中发生的场景感觉似曾相识,好像在梦中或者其他地方遇到过,谁能解释解释
这说明你的前生有很深的修行,当你修到一定的层次,会拥有独立的智慧能量团,能量的大小可以让你感悟到多维度的智慧,这种智慧可以让你看到未来的你。
比如把人的一生比作一天,昨天修行的你和今天修行的你及其明天修行的你之间的关系与事实。今天的结束正如明天的你开始。又如心经所表达:“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道理。🙏缘友继续前世的修行,早日修到智慧的彼岸。🙏
感谢悟空老师出的题目,又引起了我的兴趣。现在我来答卷。现实中出现的实景与梦景中似曾相识,在人类思维意识非常罕见,但是并非绝对没有。那是我在上山下乡运动中,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青岁月里,与同处一屋的好朋友之间的一段趣味旧事。小忻她接到家里发来电报,家有事变,速归。她很着急又不知家庭出啥情况,正好碰到即将春节来临,知青分期分批可回家探亲,她就提早回家了。谁也不知道她回去后会遇见什么事,她没有写信来告诉留場的我。有一天我躺在床上睡觉的时候,仿佛自己迷迷糊糊的爬起来,来到5里外的客运轮渡码头,伸着脖子,双眼盯着一个个下船的素不相识但又十分亲切、可爱的面容……。突然我看到了她,我的朝思暮想的好朋友小忻!不由得我惊喜若狂,冲进人群去拥抱她。可是身手赴了个空,什么都没有,这时却发现自己站在鲜花盛开的地方。清晨我醒了,但小忻、鲜花仍依稀记得。睡觉做梦,仍十分常见,转醒即忘多的是,仍旧记得梦见场境少有。但是梦总归是梦,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也不会放在心上。吃好早饭,整点结合到田间参加劳动。到饭点回屋休息,突然听到有人喊我有电报!电报?家里的亲人、家乡的发小,都知道我春节不回去,自动留下守候在农村,与贫下中农一起过年。我用颤抖的双手,迫不及待撕开电报,眼睛一扫,只有明天下午二時,请在客运轮渡码头接,小忻。十七个字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小忻真的回来了,陪我一起过年啰!你说此事奇不奇?梦里、现实吻合,实属天意,机缘巧合,打开往昔闸门,仍是令我非常高兴的回到了从前的青春岁月,与好朋友共处一室“战天斗地”快乐生活的好晨光。信不信由你。听您说。
寺、庙、观、庵到底有什么区别,“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这种说法准确吗
答题者鬼山枫语。
寺
寺,《说文解字》说是廷,而《汉书》说凡府庭所在皆谓之寺。
意思很明显,官府办事的地方就叫寺。《唐书》说汉朝有九卿,所以有九寺。从这里就能知道,汉朝九卿的办公室都叫寺,后来就不这么叫了,不过还有部分官署保留寺的名称,比如大理寺、鸿胪寺、太仆寺、太常寺、光禄寺。
寺和和尚怎么扯上关系的呢?
原来汉明帝时传入佛教,朝廷招待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自然要他们入住处理外宾事务的鸿胪寺了,等建了专门的地方让僧人住,也叫做寺,那就是洛阳白马寺。后来延续下去,凡僧人住处都叫寺,成为习惯,有优待的意思。
寺一般是个建筑群,房屋不少,不会把一间小庙叫寺。
庙
庙自古是很隆重的地方。
远古重血缘,祭祀先祖的地方叫宗庙,而军政大事也是在宗庙办理,庙堂就是朝堂。后来朝庙分家,朝堂专门处理国家大事,而宗庙只是祭祀。再后来庙不但祭祀先祖,也开始祭祀神,神和被神化的人皆有庙。
祠堂是祭祀先祖的家庙。
文庙和武庙是国家主办的纪念先贤的庙。
关帝庙就有神化色彩了,关公半人半神,纯神话的土地庙,三清观也有叫三清庙的,这些是道教的。佛教要祭祀佛、菩萨和罗汉这些神,所以寺也是一种庙,被称寺庙。庙这个称呼是泛称,不特别区分佛道,较大规模的宗教处所叫寺或者观,例外也有,比如内蒙的贝子庙,是锡林郭勒盟地区第一大寺,总面积1.2平方公里。
还有祭祀名人的祠堂,比如扁鹊庙、岳飞庙和铁枪庙(纪念五代的王彦章)。
除了有名的成规模的寺庙或者道观,一般的庙比较简单,无需住人,地方也就一间两间,二三十年前中国非常多,尤其是乡下,感觉每个村子都有,每年还有庙会,庙会的时候香火很旺,现在就不知道什么情况了。
观
观当处所讲的时候,本是指某种高台或台榭。
汉朝以后就指道教的建筑,而且是有些规模的,一间小庙无法叫观。
庵
庵本来是私人性的草屋或者小舍,后来大多把尼姑的处所叫庵。
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庙是很广泛的称呼,和尚住的地方叫寺庙,是庙的一种,所以说法没有问题。汉语比较抽象,意会即可,按照习惯说可以保留语言的神韵,当然,追根究底的态度有利于学习知识。
【关注鬼山枫语,走进广阔历史】
首先我们来谈谈题主说的“寺、庙、观、庵”的区别,以及“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是否正确。
其次,分享一下,寺庙的由来。
寺
寺,原本的意思是指古代官署的名称,也就是古代官员上班的地方,“自汉以来,三公所居谓之府,九卿所居谓之寺”。
比如大家熟悉的“大理寺”。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皇帝一方面为了便于管理,一方面给予礼待,建立了供僧侣居住、学习、修行的场所,把这种场所成为“寺”。
比如,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
杜牧在《江南春绝句》中还有这样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庙
庙,在我国原本就是供奉祖先、祭祀祖先神位的场所。
包括太庙,就是皇帝的宗庙,最早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
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得到皇帝的批准后也可被供奉在太庙,这就是我们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配享太庙。
随着佛教传入我国,供奉神佛的场所,被称之为庙,渐渐人们就将供奉神佛、僧侣学习、修行、住宿的场所统一称为:寺庙了。
观
观,在我国最早的意思是台榭,就是亭台楼阁这类的建筑。
而随着道教的发展,观也成了道教的“寺庙”,也就是道士修炼的场所。
因为最开始的“观”字,也指代天文学家观测星象的“观察台”,而道教受先秦遗风之影响,讲究“夜观天象”故借用“观”字,取“观星望月”之所。
这也是通常情况下,道观一般建立与山上的原因。
庵
庵,最早指不对外开放的小屋,一种圆形屋顶的草屋,古代的文人读书的地方经常就取名为XX庵,比如:老学庵。
佛教传入以后,汉代时起,也建立了一些专供修佛的女性居所,称之为庵堂,于是“庵”便慢慢成了佛教中女子出家修行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比如:《红楼梦》中妙玉所在的“栊翠庵”。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俗语中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是指:纵然一时躲掉,但由于其他无法摆脱的牵累,最后还是无法脱身。
如果从最初的佛陀时代看,那是的僧侣是为了修行,传教,他们本身是居无定所的,本就不存在“寺庙”所以这句话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从当今的时代看,我们不知道一个僧侣是不是有规定固定呆在一个寺庙里,如果是的话,那就是有道理的。
如果从引申含义来讲,把“寺庙”当作事物的本身,把“逃跑”的行为当作一种逃避,我认为这句话是成立的,也就是有道理的。
因为事情本身并不会因为人逃避,这个事情就不存在了。
佛学讲究个“因果”,凡事发生了,必然有它的因,无论你如何逃避,纵然逃避一时,这件事从发生的那一刻,就必然对当事人产生了影响,无论是从心,还是从外部环境。
就像很多逃逸多年的罪犯,有些最终还是投案自首一样,他们内心终究是放不下的。
所以,我认为: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是有道理的。
寺、庙的由来
前不久刚好学习了熊毅老师讲的《佛学50讲》,其中就讲到“寺、庙”等的由来:
大家知道佛学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在最初的佛陀时代(公元前6-4世纪),那个时候并没有庙。
因为和尚一旦有了固定的住所,就相当于有了不动产,违背了“不畜财产”的戒律。
另外,有了不动产这些外物,会给修行的僧人们增添麻烦,影响修行。
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僧侣们有个固定的住所就成了“必须”的,为什么呢?
1.环境不同,印度没有房子也冻不死,热带地区嘛,但中国幅员辽阔,气候的差异较大,寒冷地区的僧侣就必须得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
2.在当时的中国,人们很难理解究竟什么是“佛”,把“佛”当成“神”,那既然是“神”就得有个地方“供”着。
3.皇帝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愿意把宗教人士安置在一个固定的场所,这样便于管理。
于是,在我国便慢慢形成了固定的供僧侣学习、住宿、修行的场所——寺庙。
----END----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