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如何和谐?
文化旅游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现代服务业,是新世纪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今天,我们将以安徽宣城市景德县为典型案例,借鉴和思考中国县镇文化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景德位于“两山一湖”的核心区,生态优良,环境优美。景德是回族文化的核心区,历史悠久,名人众多,文化遗产深厚,文化旅游发展条件独特。为进一步明确思路,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壮大,景德县专门组织力量对文化旅游业发展进行调查研究。
1.外部条件和机会
(一)独特的资源优势。景德位于黄山脚下,得到了“两山一湖”的灵气,吸收了徽州文化的精髓,就像一颗镶嵌在皖南山区的璀璨明珠。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60%;物产丰富,素有“徽州粮仓”之称,灵芝、茶叶、山珍品质上乘,远近闻名。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绿色小康县、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县、中国灵芝之乡、中国十大休闲健康旅游县、中国最具投资发展价值的旅游县等称号。
(2)良好的交通位置。通过205国道、323省道、217省道,京福高速铁路即将建成通车,扬绩高速公路黄山连接线、徐福高速公路已列入“十二五”规划。205国道景德段改造完成,梅岭隧道建成通车,黄新段323线一级公路改造开工建设。“十二五”期间,景德将有一条高速铁路运行,至少有一条高速公路在建。国道、省道、县道全部升级改造,全县路网趋于完善。随着杭黄高铁的建设,景德对外交通进一步畅通,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后花园。黄山、九华山、太平湖、西递、宏村等著名景点近在咫尺,一小时内旅游景点星罗棋布,风景秀丽。
(三)更好的政策措施。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融入黄山圈,打响灵芝牌,做好徽章”的旅游发展思路,以“发展特色旅游,突出生态休闲,打造旅游强县”为目标,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区域特色,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合旅游资源修订了《景德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黄山东线生态旅游产业园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毕、景德县建立全国公路旅游示范县规划,发布景德县加快旅游优惠政策发展,建立旅游项目数据库,积极推进旅游扩张、升级、文化旅游发展氛围、生态环境日益优化,已成为最佳投资旅游目的地。
(四)逐渐突出的特点。近年来,全县围绕建设“回族文化核心区”,深入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加强历史文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建立了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农村旅游;围绕“中国灵芝主要产区”建设,制定了县灵芝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支持政策,形成了以安徽南部、安徽西部、浙江西部为中心的安徽,赣东等山区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围绕“黄山旅游中心区”建设黄山东线旅游走廊,编制黄山东线生态休闲文化旅游走廊项目,已列入安徽省政府861个重点项目。
(五)良好的政策机遇。2014年初,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京德被列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为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近几年来,我县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若干规定(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景德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土地、税收、投资吸引力、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旅游连接、宣传营销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自2014年以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壮大提供财政支持。
2.面临挑战和问题
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三大战略定位相比,我县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旅游产品的品种结构过于单一。目前,我县只开发了“景德一日游、二日游、公路旅游”等旅游产品,主要是观光产品,结构单一,没有形成观光休闲产品、度假产品、特殊产品、特殊产品等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有效旅游资源没有有机整合,部分旅游项目针对性不强,特点不明显,市场差异不够,社会关注度不高,与周边县市相比,2013年,全县接待游客10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亿元;绩溪县旅游接待4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亿元;泾县接待游客49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
二是旅游发展要素和内部结构不合理。集中在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交通、酒店、旅行社、景区等因素行业仍然非常薄弱,如我县酒店三星(含准三星)只有三家,四星、五星在建,A景区少,4A景区只有江村;旅行社只有三、四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行业质量的提高。由于交通、土地等因素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缺乏大项目、好项目的影响;项目推进不力,施工进度缓慢。环境资源保护迫在眉睫,加强矿山管理、古民居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河流综合治理工作不尽如人意。
第三,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行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长期以来,我县旅游队伍人才匮乏,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绝大多数干部和群众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历史文化资源的浅层发展中。说到历史遗迹的发展,我们应该恢复古代建筑。说到挖掘文化内涵,我们想建一座寺庙。说到休闲旅游,我们想建一个人工景点。我们缺乏以创新理念和创意理念指导产业发展方向,不能很好地挖掘、整合和振兴全县旅游资源。同时,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文化旅游业在创意、规划、文化产品生产、包装、营销等方面缺乏相应的人才。需要提高行业团队的整体质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3.发展思路和对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目前,我国旅游业已进入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黄金发展时期。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我县必须遵循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文化旅游业发展繁荣的基本原则,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觉继承,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科学水平。
(一)重点整合旅游要素。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将我县主要景区串珠成线。基于景德的资源、文化特色和区位特点,做好黄山东生态休闲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项科学规划规划,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有效联系,加强旅游房地产,最大限度地扩大景德旅游发展空间。
(二)努力打造精品景区。依托祥云生态景区、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丁家山生态休闲度假区、仙人谷景区、王真农场、灵芝工业园、子山公园等生态休闲健康旅游项目,打造休闲健康目的地,实现自然休闲旅游的回归。依托中国红色旅游经典路线江村,建设江村、黄高峰、景德农民暴动旧址、黄华岭新四军遗址等旅游项目,建设革命教育基地,实现红色教育洗礼之旅。依托明清古建筑众多,保存完好的优势,建设了以江村古建筑、朱旺村古村落、景德寺为代表的一批具有明显徽派特色的旅游项目。打造名人故乡、千年古村品牌,实现当地文化欣赏之旅。进一步加大投资,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提高景区环境质量,提高景区管理服务水平,规范景区商品交易秩序,努力建设一批创意新颖、特色鲜明、风景优美、人与自然高度融合、文化内涵高、艺术观赏性强的旅游景点。精心规划特色旅游线路,逐步形成“特色品牌”效应,不断提升我县旅游业核心竞争力。
(三)努力夯实旅游基础。一是加快以旅游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大景区的交通便利性。二是加快生态建设,将交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相结合,引导沿线农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果树、茶叶等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形成绿色景观带和绿色观光带。 三是加快文明城市建设,加强城市卫生秩序、经营秩序和交通秩序管理,加强城市居民文明素质和行为习惯教育,提升景德的整体形象。完善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配套服务设施,强化旅游功能。充分挖掘区域文化优势,努力打造特色旅游点和民俗点。四是加快旅游商品开发,在县、重点城镇开发建设旅游商品购物网点,吸引游客扩大灵芝、茶叶、野生蔬菜等独特的土特产,以及奇石、盆景等工艺品的消费。
(四)不断加强资金投入。一是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要实现大发展大跨越,必须坚持政府战略主导和投资指导。近年来,全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开展宣传推广等专项活动,对指导和激发社会各方投资旅游建设的热情有一定的效果。第二,要积极争取项目投资。以旅游政策、项目、资金为重要内容,选择若干重点旅游项目,建立项目数据库,加强向上努力,努力从旅游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城市建设等方面争取项目资金进入旅游建设。三是大力开展市场化运作。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鼓励各类投资者和社会资本参与旅游资源开发,通过股份制改造、销售、拍卖、承包、招商引资等方式,促进景区企业化经营和市场化经营。进一步升级我县景区建设规模、品位及配套设施。
(五)不断加强宣传推广。自2008年以来,景德县先后荣获“中国灵芝之乡”、“中国灵芝产品交易中心”和“中国燕之乡”,县应充分利用这些国家名片,基于长三角,面向全国,广泛采取文化旅游节、推广和媒体报道,加强文化旅游宣传,建立政府整体形象宣传和企业产品营销文化旅游宣传推广体系,努力扩大景德文化旅游的外部影响力。精心制作文化旅游宣传视频和宣传册,建立文化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开展各种形式的旅游宣传推广和旅游节日活动。精心制作文化旅游宣传视频和宣传册,建立文化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开展各种形式的旅游宣传推广和旅游节日活动。加强网络宣传,与国内知名网络媒体建立文化旅游宣传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充分调动和发挥旅行社在旅游营销中的积极性和市场实体作用,鼓励其扩大旅游源市场,大力开展接地业务,增加景德旅游的知名度。
(六)不断加强发展合力。一是明确县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各部门的职责。文化旅游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只有举全县之力,聚集全民智慧,才能保证快速推进。目标任务要细化到项,分解到目,明确到各职能部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文化旅游政策保障、经营支持和激励政策,动员和引导各级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凝聚社会力量,共创景德旅游辉煌。三是加快旅游人才引进和培养。进一步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大力引进旅游机构、酒店管理集团、旅游营销规划机构和旅行社,鼓励旅游业培养和引进旅游项目规划、产品开发、电子商务、资本运营、营销、酒店管理人才短缺,改善旅游人才队伍结构。实施旅游业人才培训项目,加强景区(点)、旅游酒店、农舍、旅行社等从业人员培训,支持旅游企业与旅游院校合作,培养人才,促进学习型、创新型旅游企业的形成,具有完善的人才发展体系、鲜明的企业文化特色和较强的可持续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的逐步改善,文化旅游建设是许多地方的重要项目。
由于人们可以通过旅游享受异地文化,文化旅游的出现与居民收入的提高密切相关。
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内涵,文化是一种地方气质,文化是一种动力。只有挖掘文化内涵,挖掘文化特色,用文化促进当地旅游,才能带动正确的方向。旅游项目没有文化内涵,走不远。
我住在武夷山。除了建设旅游景点外,武夷山还开发了以茶为基础的文化,如大红袍和由此延伸的(印象大红袍)景观表演。
除了打造茶文化,还有以理学为主的(朱子文化)。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研究哲学,促进葡萄酒(朱子家酒)和饮食(朱子家宴)。
在旅游发展中,武夷山要引入“大文化”的理念, 通过规划、规划和开发,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
武夷山是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