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大国为什么不干预印度吞并锡金?
与印度相比,锡金太小,在国际社会甚至没有资格做棋子。
对于被周边大国吞并的小国来说,它的生存方式通常是作为棋子成为其他大国制衡的手段。例如,巴基斯坦是美国和其他国家制衡印度的力量。以色列是美国制衡伊斯兰世界的棋子。东欧国家加入了北约组织,并计划抵抗俄罗斯。
然而,当棋子需要足够的体积和力量时。如果巴基斯坦没有2亿人口和核武器,它就无法制衡印度。如果以色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阿拉伯国家摧毁,美国也不会有积极的支持。如果东欧国家没有冷战留下的军事体系,加入北约只是美国的负担。
锡金只缺体积。根据公开数据,锡金有7000平方公里,人口60万,只相当于一个县的实力。经济主要依靠旅游业,缺乏国防需求工业能力。印度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和30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国家。用60万个国家来平衡12亿人口的国家意味着锡金必须独自面对印度的2000人,这相当于用蚂蚁与大象搏斗。因此,锡金是一个连棋子都做不到的国家。
此外,锡金的地理位置也限制了外国国家的干预能力。锡金与尼泊尔和不丹接壤,包裹在中国和印度,主要是山区,平均海拔超过1500米。在尼泊尔和不丹国力有限,无法对抗印度,对锡金的援助,只能走我们这条穿越喜马拉雅山的路。
但锡金在1975年被印度吞并,当时美国和苏联几乎与我们同时处于敌对状态。其中,苏联在远东聚集了数百万军队,随时可能南下。另一方面,美国正处于与我们改善关系的早期阶段,当时仍有激烈的领土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
当锡金被吞并时,美国和苏联也缺乏足够的军事干预条件。此外,锡金的国力较弱,美苏通过制裁干预印度的行为,得不偿失。即使锡金把所有的财富都卖给美苏,也不如两国从印度获得的好处。
另一点是,印度只从法律的角度吞并锡金符合程序。具体操作方法是动员锡金全民公投,废除国王加入印度的方式与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的方式相同。这符合二战后美国曾经倡导的人权大于主权的原则。美国的一些干预实际上是自己抽嘴。
因此,在多种因素下,锡金被印度吞并后,并没有受到美国、苏联等国家的干预,这显示了印度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能力。然而,锡金末代国王帕尔登·顿杜普·纳姆加尔及其后代长期流亡美国,并得到了几个大国的帮助,是制衡印度的棋子之一。
事实上,国际社会仍然如此残酷。作为一个发达国家,美国和欧洲自然在世界舆论中心。巴黎圣母院大火可以轰炸世界媒体头版,而中东远远超过圣母院的文物被摧毁,不会掀起太大波澜。由于克里米亚已经成为欧洲世界的焦点,锡金在南亚这个世界存在感较低的地区很难被吞并。